本书的作者斯蒂芬˙茨威格是一名犹太人,在希特勒滥杀犹太人的时代背景下,这位出生于奥地利,养尊处优、感情细腻、自尊感极强的犹太人,离死亡比谁都近,在这样的背景下茨威格创作的精神世界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对人性中的描写更令人深思。
他的小说别具一格,读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当之不愧被称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其中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刻画得尤为细腻。
初次读时内心带着遗憾与痛楚,似乎这种爱而不得的痛深入骨髓,让同为女人的我不由得产生同情,也不由得触动到青春期对爱情甜蜜向往的同理心。
或许是经历时期不同,再次读到时不由得对女人的痴情感到惋惜。
文中描述一位儿童时期对异性的仰慕之情到深入骨髓的爱意,在女孩的内心中这种爱纯洁而美好,从初次见面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对充满光环的作家产生的爱意,内心是敏感而自卑的。无论是母亲、同学还是其他任何人,女孩都没有非常信任的人可以指导她如何面对异性。
作家的光环、自身的窘境,让本就敏感的女孩不敢面对,这份甜蜜又痛苦的暗恋只能藏在心中,也逐渐让女孩的心开始封闭起来。
在女孩偷偷观察作家的生活中,她做一切可能让作家喜欢的事,即使长大成漂亮的女孩内心的那份自卑也未曾消失。在心中无数次提到不怨作家,可是对作家的无视有内心痛苦不堪,多年不见的管家匆匆一见被记起形成强烈的反差,多么让人感到凄凉。
多年来女人把所有的感情寄托于一个风流成性的作家身上,直到孩子去世,似乎她与作家的联系中断,女人随孩子的死慢慢对作家记起她的幻想破灭。
或许之前女人就心里明白作家不会记得她,但她爱得如此深沉与专一,亦希望自己在作家心中也会独特,然而坚守一生都未能如愿。
女人的死似乎是一种解脱,抑或是期待一种美好的爱,女人描写妈妈成婚后的生活很简单,但不难看出家人对待她是不错的。
凭借女人的聪明好学,完全可以有一番成就,可是女人所有的生活重心都倾注在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身上,最终命运悲惨,令人惋惜。
在这里不妨借鉴女人的一生反思,求爱不如求己,遇到仰慕之人可以成为自己努力与前进的目标,变成与仰慕之人一样优秀的人。
真诚地面对自己的自卑,接纳自己的不足,时刻提醒自己,只要努力优秀是可以获取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