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人的死亡有三次:
第一次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
第二次是法律意义上的死亡,
而最后一次,是当所有人都忘记你了,那么你也就彻底从这个世界消失了。
——《寻梦环游记》
—————————————————
我对死亡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是源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此之前,我其实并不太明白生与死的关系,或者说我认为死即生的对立。
在我看来,死是一个悲剧。通常一些电影和小说里也以死亡来体现一个人的悲剧收场。
直到看到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悠悠的说出他对“死”的看法——“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忽然明白,生和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上帝在按下一个人降生的按钮时,已经把死亡的参数写进他的生命里。生和死是统一的,连贯的,是人生的不同阶段。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不再那么惧怕死亡,死亡随不如史铁生所说的“节日”,但至少是一件无比平常的事了。
《阿甘正传》中,当母亲重病时,面对茫然无措的阿甘,坦然的说出:“It is my time, It"s just my time.Now,do not you be afraid,sweetheart.Death is just a part of life, something we're all destined to do.”
而电影《寻梦环游记》又拉回了我对死亡的“恐惧”中,不是生理上的惧怕,而是心理上的“敬畏”。
电影中对死亡的三个层次的表达,以及小男孩对死亡后世界的游历,用最直接的画面展示了生与死的关系。
通常死亡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巨大的休止符,这部电影却告诉我们,死可以是一个省略号,甚至是冒号——很多关于梦想和救赎的情节是在死后发生的。
我想电影并不是告诉人们在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死后可以去弥补生前的遗憾,而是警示我们,有些事不必非得死才能让我们醒悟。小男孩最终还是回到了人间,所以死带给我们的启示,必须在生的时候去履行。
因为敬畏死亡,所以才拼命努力生活,因为怕死的时候有遗憾,所以在生的时候要去实现梦想,因为怕死后被人遗忘,所以,才要用力的爱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