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孔子四评管仲,三个好评,一个差评

孔子四评管仲,三个好评,一个差评

作者: 一起国学 | 来源:发表于2020-06-07 09:13 被阅读0次

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又爱又恨”,多半是因为嫉妒,恨自己不能成为他。在孔子的心中,就住着这样一个男人。他就是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第一霸业的管仲。

管仲、孔子画像

为管仲颁发“仁者勋章”

大家都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个“仁”字。在孔子心中,“仁”的标准是非常高的。所以,孔子很少使用“仁”来评价一个人。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论语·微子》

《论语》的记载中,除了以上冒死进谏商纣的三个忠臣:微子、箕子、比干,能得到这个殊荣的就只有管仲了。

殷商三仁神像,河南省淇县摘星台景区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齐桓公杀掉了自己的王位竞争对手公子纠,公子纠的谋士召忽死节了(为尽人臣礼节自杀),管仲也是公子纠的谋士,不但不死节,还转脸就辅佐了公子纠的敌人公子小白。这样的人,能说他仁吗?

历史人物齐桓公与管仲雕像,山东省淄博市齐文化博物馆

孔子答道:齐桓公成就诸侯霸业、会盟天下,却没有大动干戈、武力征伐,全靠管仲的才能。管仲可以称得上“仁”

有人说,儒家讲究“君臣父子”,不少人批评孔子崇尚的“愚忠”。由此看来,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孔子对没有去赞美“为主死节”的召忽,而是对“背主求荣”的管仲大加赞赏,不仅因为管仲有大才,还因为管仲使用和平崛起的策略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没有让百姓受战争之苦。

所以,孔子认为,有必要给管仲颁发一枚“仁者勋章”。

管仲是个民族英雄

春秋早期,华夏与戎狄对立形势图

鲁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北方的游牧民族狄把邢国(今天河北省邢台这一带)给围了。

邢国的使者向齐国求援。这个时候齐桓公已经在位25年,管仲前期的改革已经实施完并开始奏效了。

齐桓公拿不定主意就问管仲:“我们救不救?”

管仲说了ー句话:“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于是,齐国派兵帮邢国打跑了戎狄,收复了失地。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自西周分裂以来,第一次有人把“华夏”各个诸侯国的百姓放进“一家人”的范畴,可见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管仲内心的格局是很大的。这个概念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

第二年,邢国刚稳定下来,卫国又被戎狄侵犯。卫国军队不敌,国王卫懿公战死,据说被戎狄吃掉了,只剩下一片肝。戎狄沿着黄河对卫国百姓砍瓜切菜般一路追杀,可怜卫国一个几百年老牌大国被杀的只剩下730个人。

戎狄屠杀卫国难民(图片来自网络)

就在这个危机关头,齐桓公打着“诸夏亲昵”的大旗,派兵救下了卫国难民。后来还帮他们重新修建了首都,恢复了国家。

可以看出,齐桓公称霸不是靠攻伐其它诸侯国建立的,而是奉行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的大原则,弱小的诸侯国被欺负了,齐桓公这个“老大哥”一定会出来帮忙。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贡表示不同意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继续揪着管仲背叛公子纠的小辫子不放。

孔子进一步解释说: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匡扶天下,老百姓至今仍然受益。要是没有管仲,华夏早就成了戎狄的殖民地,我们就成了亡国奴。那个没有为天下人做半点贡献而以死尽忠的召忽怎么能跟管仲比?

我们仔细体会一下,对子贡的回答明显比对子路的回答语气更强烈。在大是大非面前,孔子一点都不糊涂,甚至为自己学生的迂腐有点生气。

孔子生气大概这个样子

对死节的召忽,孔子连名字都不屑一提,而是用了“匹夫匹妇”来代指。可见孔子对“愚忠”这事,不但不赞同,反而很是鄙视。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代表孔子反对忠诚,倡导大家“见利忘义”。在百姓福祉、民族大义面前,别的事情都得往后靠。

管仲是有大智慧的人

相传,管仲还是第一个提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人。原话未必是管仲说的,最初见于《管子》。

齐桓公问管仲:“鲍叔牙能不能接你班做宰相?”

管仲就说:“不行,鲍叔牙不能做宰相。”

齐桓公说:“为什么?当初可是他推荐你做的宰相啊。”

管仲说:“鲍叔牙这个人是非太分明,有的时候内心就难免不宽阔。搞政治,好人得容,坏人也得容,因为一个人的身上有君子心,也有小人心。好的宰相能让大家多发挥君子心,少发挥小人心。另外,朝廷这地方,什么人都往这儿混,什么人都有。如果一个宰相专容纳好人,排斥坏人,那坏人就要算计你。这些人成事不足,败事可是有余。

历史上很多过于正直的人都干不好宰相这个职位,这就是“宰相肚里能掌船”的道理。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论语·宪问》

有人问孔子,管仲的为人怎么样?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当得起“仁”。伯氏这个贵族做了错事,被管仲就剥夺他三百户的食邑,导致伯氏十分贫困,每天只能吃粗粮。但即使如此,伯氏到死对管仲都没有一句怨言。

对于这一点,孔子也很欣赏。苏轼曾评价过这件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容易,但罚了一个人,能让这个被罚的人不埋怨自己,这个就不简单了。说明管仲在人格上是有深度和高度的,能让被罚的贵族心服口服,是个很有政治智慧的人。

管仲是个“小器鬼”

孔子在对管仲的评价上给了极高的赞誉,即使有背叛前主的前科,也不吝用“仁”来赞美。

管仲是辅佐齐桓公取威定霸的能臣,一般人都会说他是“大器”,即国之栋梁。但在这里,孔子画风突变,一定要批评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

孔子对管仲的批评主要有两条:一个是“不俭”,二是“不知礼”。

管仲聘任的官员都没有兼职,导致官员人数众多,这是“不俭”。另外,管仲这个人,娶三个姓氏的女子(也有一说是三处宅子),家里装修的太豪华,甚至有影背墙,在当时这可是天子的规格。

可见,孔子对管仲平时的生活作风颇有微词,说他“小器”。


以上,就是《论语》中记录的孔子对管仲的所有评价。

孔子评管仲,一方面很高,一方面很低。孔子很少以仁许人,主要因为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政策,抵抗外族并维护周礼。

孔子的一生都不得志,应该非常羡慕能有幸遇到明主并建立千秋功业的管仲。我妄自揣测,其内心深处难免有点嫉妒,所以跟学生八卦一下管仲的私生活。

这也反映了《论语》的思想中,“仁”的最高境界是心怀天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达到管仲这种高度,有些小细节,批评归批评,不至于影响他的整体评价。

  趣历史|人没作品红,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开派宗师   一起品《论语》|求知的快乐比求知本身更重要

相关文章

  • 孔子四评管仲,三个好评,一个差评

    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又爱又恨”,多半是因为嫉妒,恨自己不能成为他。在孔子的心中,就住着这样一个男人。他就是辅佐齐...

  • 差评好评

    上个月在网上买了个鞋子,拆开包装,颜色很旧,跟网上的不符合,我想反正也是便宜买的,只要质量过的去就行。再仔...

  • 好评差评

    只要在网上购买过东西的人对评价都是非常熟悉的。一般没有特别差的体验不会给差评,因为大家都不容易。一个差评可能会给商...

  • 💡产品设计日报 18/06/11 bilibili 推出差评功能

    新鲜事 bilibili 推出「差评」功能,可以对视频评出好评和差评,决定视频质量,也会同步上线反作弊系统。差评是...

  • 外卖商家学院讲解差评怎么处理最有效果

    下面有味君教大家完整地认识一下评价的分类和具体如何处理好评和差评。 按评价性质分类:评价分为好评、中评和差评三类。...

  • 笑话||随笔

    1、网上买衣服,看到一衣服销量很高,好评N多,但是就1个差评。 我就点差评去看,差点把我笑死了,差评写着:衣服质量...

  • 只用这几步,轻松解决80%以上差评

    客人在预订酒店的时候,最常看到就是评论,相比于好评也更喜欢浏览差评,差评管理就很有必要了。 01 常见差评场景 服...

  • 与其抓热点,不如与众不同

    今天分享的是差评创始人的差评君,相信每一个看过他差评的人,都会给他一个好评,今天的分享也不例外,特别是诚意满满的P...

  • 借助外部反馈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

    反馈的维度很多,比如点赞数、阅读数、分享数、评论、好评多少、差评多少、好评主要在说哪方面好,差评主要是你哪里有不足...

  • 新手卖家注意 淘宝如何回复差评效果最好?

    淘宝如何回复差评效果最好?做淘宝,差评回复也是一门技术活,差评回复的好,对店铺不但没有坏的影响,反而会胜过好评!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四评管仲,三个好评,一个差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wiq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