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社会性动物》

《社会性动物》

作者: 建东在线 | 来源:发表于2017-06-13 07:27 被阅读34次

    作者:阿伦森,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核心内容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四个观点:1.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2. 我们的思维比自己想象得更保守;3. 许多时候态度不是行为的原因,而是对于行为的事后解释;4. 如果想要拉近和一个人的关系,最好的办法可能是让他帮你的忙。

    一、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人之所以成为人,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文明社会中,每时每刻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如果把这种影响全部扔掉,一个人不再和别人发生任何互动,那么这个人其实已经算不上是人类了(这是亚里士多德最先云的)。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情境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对于我们的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案例】津巴多监狱实验。两组学生,一组扮演监狱的犯人,另一组扮演监狱的看守。仅仅六天之后就展现出了人性里最阴暗、最丑恶的一面,看守虐待犯人,犯人竭尽所能讨好看守。如果身边的人都给出了错误的回答,那么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隐藏自己的想法,附和其他人的错误答案。这就是“阿伦森第一定律”: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

    二、我们的思维比自己想象得更保守

    人类其实是“认知吝啬者”:因为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有限,我们并不会理性分析全部信息,再做出最优的判断,而是会找捷径,依赖于直觉偏见,做出一个说得过去的决策。我们的思维比自己想象得更保守,倾向于维护现有的知识、信念、态度和偏见。

    【案例1】“证实偏差”:当我们持有某种信念时,就会主动寻找那些支持我们信念的证据,而忽视那些与我们的信念相违背的证据。
    【案例2】“事后聪明偏差”:如果知道了一件事的结果,我们经常会误认为,自己之前已经预测到了这样的结果。人类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们并不会理性分析全部信息,而是会找捷径,依赖于直觉偏见,做出一个说得过去的决策。这种倾向的结果就是,我们的思维比自己想象得更保守。

    三、态度可能不是行为的原因,而是对于行为的事后解释

    有时,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甚至是反过来的:我们首先做出了某种行为,再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认为自己的是合乎逻辑的、合理的,是反映了我们的态度的。如果一个人同时拥有心理上不一致的两种认知,比如矛盾的想法、态度、信念、意见,就会进入这种状态。这种认知失调让我们感到不愉快,于是我们就会有意化解这种冲突的状态。

    【案例】以吸烟为例,一位烟民如果看到一篇医学报道说吸烟会导致癌症,那么“我吸烟”和“吸烟导致癌症”这两种认知就会失调。最好的解决办法可能是戒烟,将“我吸烟”的认知变为“我不吸烟”,这样冲突就化解掉了。但是,戒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没法戒烟,烟民就可能使用别的办法,比如寻找“吸烟与癌症无关”的证据。

    四、拉近人际关系的最好办法,可能是让对方帮你的忙

    刻意对对方好的做法,未必总能奏效,有时甚至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虽然我们都喜欢别人对自己好,但是如果一个人刻意去这么做,我们可能会怀疑对方隐藏了什么动机,或者有什么附加条件,于是就会提高警惕性。要发展跟对方的关系,与其刻意讨好对方,不如换个思路,请对方帮你个忙。帮完你之后,你们的关系反而会拉近许多。这是因为,就像前面我们讲过的,态度很多时候是对行为的事后解释。如果对方帮了你个忙,那么对方就会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我为什么要帮他呢?因为他是个很好的人!”他会说服自己,让自己相信你是一个值得被帮助的人,也值得交往。

    【建东按】人是靠镜像神经元活着的。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取决于他与(他的)世界的关联强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会性动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wor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