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1、培养母性、产生母子依恋的源泉,与引发阵痛、促进泌乳的荷尔蒙是相同的,都是催产素。阵痛期间分泌的大量催产素,剧烈促进了母子的依恋,哺乳行为继而使这种依恋成为持续性的关系。 🎏年幼时受到疼爱和照顾的孩子体内催产素和血清素(能够控制不安的神经传导物质)的受体数量会增多,使得对母亲的依恋非常稳定,同时也会获得能够承受不安和压力的体质。
2、“假自我”的状态,就是会在无法描述的空虚感中受到漫长的折磨。有时候,他们会被连自己也不明缘由的愤怒捕获,为了排解空虚和愤怒,而热衷于刺激性的行为。许多人沉溺于麻痹神经的药物或酒精,因为对空虚感强烈的人来说,清醒本身就是痛苦。追根溯源,会发现这些都来自幼年时品尝到的寂寞、不安和不快。
3、与母亲的依恋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培养出来的,只有从出生到一岁半的有限时间里,才能形成稳定的依恋,因为这是孩子大脑中催产素等物质的受体增长最快的时期。对母子双方来说,这都是无法替代的特殊时期,一旦错过,不管后来如何宠爱也来不及了。虽然不是不可能弥补,但非常不容易。在这段时期陪伴孩子最为重要,不过不仅仅要看时间长短,相比于时间,质量更重要。
4、当然也有很多时候不能只靠母亲。当社会本身失去温柔的宽容,使母亲不得不为了保护自己殚精竭虑、不得不以多数人的习惯为上、不得不墨守成规,那些依恋不稳定的、没有坚强立场的孩子就渐渐丧失了容身之地。
5、母亲自身的依恋不稳定,或虽然依恋稳定却置身过于严酷的环境,就无法对孩子倾注足够的关注,导致孩子的依恋变得不稳定。不过,就算母亲具有不稳定的依恋风格,如果能够给予孩子温暖恒久的感情,也可以培养出稳定的依恋。就算内心带有各种伤痕,只要决心为孩子做一个永远爱他的母亲并付诸实施,就可以与孩子构建起稳定的关系。
【心得】依恋与母亲
让一个女性变成母亲,最关键的是她体内的催产素,正是催产素让她在与孩子的互动关系中体验到了愉悦和幸福,从而正向激励她更好地与孩子在一起。
而催产素水平的高低,则与母亲早年的生活经历有关,尤其是0-1.5岁,虽然这段经历不能被负责记忆的海马体记住,但是依然会对大脑产生改变,并形成人格的底色。
当然了,虽然有的母亲,自己曾经与自己的母亲是一种不稳定的依恋状态,但是她们通过有意识的自我觉察和努力学习,虽然这个过程会比拥有稳定依恋关系的母亲更难,但也并非全无可能,而通过母亲的努力,并让孩子感受到真切的爱意,就能和孩子构建起稳定的依恋关系。
除了母亲本身的依恋模式,社会状况也会对母亲的行为产生影响,如果社会只有“完美”的孩子才能存在,那么即使母亲愿意宽容自己的孩子,也会考虑将来的生存空间,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意愿和选择。因此,温柔、宽容的社会,也更利于母婴之间良好依恋模式的建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