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经》
译文:
求盈求满又想把持,不如适可而止、恰当好处;把锥子锤打得极为锐利不能长久保持;积得金玉满堂也没办法长久守住;炫富炫贵骄狂放纵,会给自己留下无尽祸殃,功成而懂得不居功自傲的道理,才真正符合天道天理。
持而盈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已”,就是适可而止。
不盈,盈就是满。凡事勿求满,就像我们说食无求饱一样,不要吃撑了,不要吃得太饱,
如果一个人能对天道自然的法则有所认识,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用自己的天赋去充实自己的人生,善加利用,去服务更多的生命,如果忘记了原有生命的美善,反而利用原有生命的充裕,扩展欲望,必定会遭来无限的苦果。告诫在现实人生中的人们,若能保持已有的成就,便是最现实、最大的幸福。如果更有非分的欲望和希求,不安于现实,要在原已持有的成就上,更求扩展,在满足中还要追求进一步的盈裕,最后终归得不偿失。
我们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叫欲壑难填。所以有些事情我们贪多的时候,这就要出问题了。
道家很强调“安其天年”。“天年”就是一个人自然的、天生的寿命。换句话说,一个人不要因为后天的各种欲望、各种成就而带来烦恼、灾难,造成天年受损,这是得不偿失。人活在世界上是可贵的机缘,在道家看来要珍惜,要保存我们的自然生命。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举例1:
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武侯问他的手下李克:“吴国那么强大,为什么后来灭亡了呢?”李克回答,因为吴国“数战而数胜”。意思是吴国打了很多次仗都打赢了,所以灭亡了。魏武侯一听就糊涂了,于是问:“打仗每次都打赢,这是吴国的福分,怎么会灭亡呢?”李克回答说:“不断去征战,老百姓就会疲惫,疲惫了就会心生怨恨;每次都打赢,国君就会骄傲,继而开始放纵,野心会越来越大,野心大了以后就会把国家所有的钱都投入战争,这样会把国力消耗殆尽。最后国君的野心大到了极点,老百姓的怨恨也大到了极点,上下都到了极点,按理说,这吴国的灭亡还算来得太晚了。”
李克说得非常得体,他讲的就是“持满”的道理。当一个国家的运行达到极限的时候,就会出问题。
这也就是《道德经》另外一章所说“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
持而盈之的例子2
累积到了满溢,不如及时停止。在古代有个故事,孔子曾经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庙去参观,结果看到里面有一个欹器。“欹”(qī)就是偏斜的意思。所谓的“欹器”大概什么样子呢?就是有一个像杯子一样的铁罐,它装在铁杆上面,平常空的时候它是偏斜的,所谓的欹器的“欹”就是偏斜的意思。
当它空的时候,它是偏斜的,你可以往里面舀水。弟子就这么做了,往这个欹器里面舀水;这个水到中间的时候,杯子就摆正了;然后继续加水,到满的时候它就翻覆了。这叫做“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三句话。孔子看了之后就叹一口气说:“啊,哪里有满了而不倾覆的东西呢?”提醒我们,只要是满了就会翻覆过去。所以累积到了满溢,不如及时停止。
不持而盈之的例子:
李嘉诚,他的经商智慧中就有一条是保持现金流充足,他永远不做竭尽全力之事。李嘉诚说过,游泳时,游了一百米,一定要留一半的力气再游回来。好多人不理解,说,我一定要把所有力气用尽了游到自己最想去的地方。李嘉诚反问:“那你怎么游回来?”
所以,李嘉诚做一百万投资的时候,他一定还有一百万的现金流为后备运营做准备。他不会把事情做到最满。
日常生活中:吃饭不能吃太饱,身体不是太累,适可而止。
“揣而锐之”,通常认为这里“揣”字应该念“zhuī”,是锤击的意思。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一样,都是说您做事不要太极端了,太极端了未必能做好。就像兵器都是在快打仗的时候才会把它磨尖,要是平时天天磨,使它尖上加尖,可能稍微一动,尖就被碰掉了,不可长保。
所以,老子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做得太满,不要太追求极致,要养精蓄锐。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有些工具或者用具,像长刀长枪,它的尖头你如果锤炼到了锐利的程度,等于锋芒毕露,就不能长久保持了。它容易伤害、破坏周围的东西,你把它藏在布袋、皮袋里面,它要把袋子戳破。等于是你跟别人来往的时候,有棱有角,使人倍感威胁与压力,容易受到别人侧目,招来嫉妒。所以老子很强调“和光同尘”:你有光,要缓和一点;看到别人有灰尘,你也不要完全排除。
另外还一层意思是:这是形容一个人对聪明、权势、财富等等,都要知时知量,自保自持。如果已有聪慧而不知谦虚涵容,已有权势而不知肥遯退让,已有财富而不知适可而止,最后终归不能长保而自取毁灭。
揣而锐之举例1:
很多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特别高:在班级考第一还不够,必须考到年级第一才行。很多这样家庭的孩子,别说考第一,最后往往连学都上不了。因为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自己是第一名的时候,总担心第二名追上他。
孩子长期处在非常大的压力下,最后得了各种各样的疾病,有的精神崩溃了,有的甚至还得了不治之症。我碰到这种孩子的时候,都要给他们及其家长讲一两个小时,告诉他们,凡事不要做满了,没有必要攀比;跟别人比,永远没有尽头。如果您非要求孩子做到“最”,结果孩子最容易出问题。
坦诚地讲,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最后中医都给他们用疏肝理气安神的方法调理——就是给大人治抑郁症的方子,所幸最后孩子都慢慢恢复了。但是医生不敢告诉家长,开的方子是治疗抑郁症。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这是因为在《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财富这个东西有聚有散,懂得散正确地散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聚,要用动态的“守”才能守得住。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如果你富贵而骄傲的话,会自己造成后患,因为你在这个时候可能就让别人要对付你了。儒家在谈到“富贵”的时候,他除了说你不要骄傲之外,他还希望你富而好礼。在道家谈到“富贵而骄傲”的时候,他跟你说后面就有后遗症,直接告诉你:利与害是相对的。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举例1
顺丰老总王卫的那句话。他说,人的成就和本事是有一定关系,同时成就与福报有更大的关系,钱只是因缘际会而已。所以个人事业上的一些成绩就不值得渲染。
有一本书叫《保富法》,是民国时期一位叫聂云台的先生写的。聂云台是曾国藩的外孙,他曾经创办上海大华纱厂,是当时纺纱界著名的企业家,他在书中提到,发财是不难的,保财最难。
聂云台先生举了个例子,他五十年前认识一位江西的周翁,特别有钱。有一次他在一个朋友家里见到周翁,周翁当时气冲冲的,因为他接到了湘潭分号经理的来信,信上说湖南发生了灾荒,官府向他们劝捐,那位经理代周翁认捐了五百两银子。周翁嫌那位经理太自作主张了,嫌捐的钱多,所以他发怒。
当时这位周翁有数百万的财富,出五百两作为救济,他都不舍得。后来有一位朋友去请教周翁,说您是如何发财致富的。他说没有别的法子,只是积而不用,天天攒钱,把家里堆满。这位周翁活到八十岁的时候去世了,给子孙留下三千万两银子,不过十几年的时间,这些钱基本就被挥霍一空。
举例2
还有一个例子,说的是民国时期上海有一位地产大王陈某,家中的财产有四千万银元,很有钱的。聂云台到他们家吃饭的时候,看到他们家房屋十分奢华,四壁全都装了玻璃柜,里面陈列的铜鼎,都是有上千年历史的古物。有一位客人指着这些铜鼎告诉主人,这间房子里的铜器价值一百五十万银元,中国有名的古铜器有一半在此。
这几句话正是主人最高兴听到的。但是,要是请这家为赈灾出几千元就不大容易了,这家人就不大喜欢了。他希望财富向自己聚拢,主观意愿是“金玉盈室”。结果,不过七年的时间,这家就败落了。所有的古玩珍宝、房屋地产等,都失去了。
我建议大家看一看《保富法》,里面举的例子非常生动。因为作者本身就是商界大亨,他观察的也都是身边的事,写得非常详尽。这些例子说明,虽然这些富翁是有本事的,他们有创业的能力,但是他们聚集财富以后,太把钱当回事了,着眼点全在敛财上。这等于是用一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把这种对财富过度关注的人生态度传给了后代,于是家族最后就很容易衰败下去,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好的价值观,忘记了金钱是为谁服务的,是为什么服务的。
老子讲的是智慧,其实很多大学者都论述过这样的思想。比如孟子说过“为富不仁”,这个词现在都用来指责富人。实际孟子不是指责谁,而是在讲述一个原则,一个规律,就是说您主观意愿想要富,想要钱,您就会做出不仁义的事来。孟子要告诉我们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主要的、核心的使命是做事,做好事,做对大家有意义的事情,这么做不经意间的收获会有很多,比如财富、尊敬,等等。
当人富贵以后,他的人生态度可能有两种:一种是骄,盛气凌人,仗势欺人;另一种是善,以财富和地位去助人。这是两种取向。
如果一个人富贵以后变得骄横的话,周围所有人嫉妒的眼光都会集中在他身上,人们就会记恨他,把所有的愤怒集中在他身上,这是人类的本性,他的生活就会处处遇到阻力,厄运的种子就埋下了。
《汉书》里有一句话形容这种力量,叫“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就是说当所有人都恨这个人的时候,他有可能没得病就死了。这说的是人心向背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看到世界上的金钱像河流或是云图一样在流动,从高处往低处流。我们如果能够顺应天之道把它导向善的方向,那么您的流动性就会越来越大,也就会越来越富贵。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句话一出来,就成为了所有想隐退的人的一个借口。他们认为,我把公司做好了,算是完成任务了,可以功成身退,退居二线了。好多人会这样讲。有的人甚至把它当作明哲保身的一句名言。实际上老子讲的不是这个意思。《道德经》里很多话被大家世俗化了。
读《道德经》,必须严格紧扣天之道来解读。天之道有什么特点?天之道为万物做事,它一直隐藏在背后,让这个世界按照它的规则去运行。天之道只是把自己的位置放到后面,并没有扔下世界不管。
我认为老子这句“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意思是,我们要效仿天之道,隐于背后为大家做事。当您把这事做好以后,就把自己的位置放到后边,把自己的名利、地位放到后边,这叫“功遂身退”。
这个所谓的“身”是您自己的东西,名利、地位,等等;“退”是放到后边,是“退其身而身先”的意思。您理解了天之道,就知道老子在讲什么了。这是一种比较通透的理解,否则大家会觉得老子消极避世。
现在经营企业也是这样,有的企业家把企业做好以后,就会功成身退。比如说稻盛和夫先生,他创办了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但是他没有为自己的名利考虑。他把所有股份全部捐赠给员工,把个人利益放到员工的后边,不为自己去捞取,这才是真正的功成身退。
功成而弗居”,功劳越大,越淡然处之。你不要自己去宣扬,你越不说人家越觉得要宣传你,这应该的。一个人有一点功劳,一见面还没等别人说,马上自己先说,大家就反感了。
一个人功劳越大的时候,就像郭子仪那样,功劳越大的时候,越感到跟平常人一样,自己把这些东西都忘掉,才能有好的这种结果。历史上很多人居功自傲,有的甚至功高盖主,而不自知,结果不都是一样吗?我觉得这八个字在历史上应该救了很多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自然而然。
功成身退”,正是人生很好的警惕。我们举两个古代的例子来说明。
功成身退的举例1:
一个是在春秋时代后期,我们知道有勾践复国的故事。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了,勾践就设法求饶,卧薪尝胆,替夫差做牛做马。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复国成功。他在中间过程里面有两个大臣是最得力的助手,一个叫范蠡,一个叫文仲。等到勾贱复国成功之后,范蠡就功成身退,离开朝廷到外地去经商去了。而文仲认为自己功劳很大,现在应该可以享福了。但他忘记一点,有人可以共贫贱,但未必可以共富贵。所以文仲后来就死得很凄惨。而范蠡呢?他就做生意去了,先到“陶”这个国,取名叫“朱公”,所以后来为人所知的名字是陶朱公”,成为古代著名的商人。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面(“货殖”代表做生意将本求利),范蠡就是一个代表人物。《史记》里面说他“三致千金”,三次赚到千金,又把千金散出去,给穷困的亲戚朋友。代表一种企业家的典范,赚钱之后能够帮助别人,从事社会公益活动。他活得愉快,并且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所以功遂身退在范蠡是很好的例子。
这一章最后出现了三个字叫做“天之道”。在《老子》全书里面,“天之道”出现了几次呢?出现五次,老子所谓的天”确实是指整个大自然来说的,就是把宇宙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它有一个自然的规律,保持一种平衡。譬如说夏天太热了,就开始慢慢变凉,形成秋天。冬天太冷了,就开始慢慢回暖,变成春天了。这就是“天之道”,代表它保持一种平衡,有自然的规律。但另一方面,“天之道”是对万物都有利的,它不会考虑自己要什么。所以从这边可以看得出来古人的观察,古人在观察里面归纳出,自然界的循环的规律有它生态平衡的道理。
仔细观察天道,日月经天,昼出夜沉,夜出昼没,寒来暑往,秋去冬来,都是很自然的“功遂、身退”的正常现象。
植物世界如草木花果,都是默默无言完成了它的生命任务,便又静悄悄地消逝,了无痕迹。
动物世界生生不已,一代交替一代,谁又能不自然地退出生命的行列呢!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九章讲“不盈”,就是不满。做事情不要求全,不要求满,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各位你说咱们中国人的这“中”是什么意思?大家不要仅仅把这个中当作一个方位字,中本身处的位置就是恰到好处。所以咱们中国人的中,讲这个中庸就是“以中为用”,做事情恰到好处,不要太极端。你看咱们中国人和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区别,文化的区别就在这一点上最明显。做事不求极端,为什么?因为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泰极否来,大家不要把否极泰来当作一个很正式的
生活中的总结
不要太过用力道德经第九章
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的《运命论》里有这样一句话:
“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监不远,覆车继轨。”
《论语》里讲:过犹不及。
说话做事也好,工作娱乐也罢,如果不能做到进退有度,取舍有度,就很可能陷入物极必反的窘境中。
年轻的时候,酗酒熬夜,用力透支身体。
虚心过头就成为虚伪;自信过头就成为傲慢;原则过头就成为僵化;开放过头就成为放纵。
凡事当有度,一味用力向前,就会物极必反。
范蠡和文种帮助勾践灭吴,两人位极人臣,再进一步就威胁到越王,范蠡选择功成身退,带着西施隐姓埋名,文种依然身居高位,最终被越王赐死。
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之后,主动裁撤湘军,交出兵权,才换来曾家的安宁和富贵。
该进的时候要进,该退的时候要退。该显的时候要显,该藏的时候要藏。不知进退,就是取祸之道。
懂分寸,宜把握好相处的距离。
君子之交淡如水,关系再亲近的亲人,交情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完全地亲密无间,要给对方留有足够的空间。
人与人之间有一道无形的线,懂分寸,要明白这根线的存在,尽量做到不越界。
越是关系亲密的人,分寸也越难掌握,越容易越俎代庖,触到他人的底线。
作为父母,在孩子年龄尚小、心智不成熟的时候要有所作为,积极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帮他塑造人格。
当孩子人格完善之后,要懂得适时放手,充分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很多事大可让他们自己去决定。
作为朋友,要掂量好自己与对方的关系,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能说;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不能做。
幽默的分寸把握不好,就成了低俗趣味;热情的分寸把握不好,就令他人感到如火灼烧;谦虚的分寸不把握好,就会呈现出虚伪的面貌。
懂分寸,凡事不宜做得太绝。
人生在世,每天要面对和处理很多事,难免会有失误。
面对他人的过错,不要逼得太紧,做得太绝,要为他人留有余地,适当包容他人的过错。
凡事不做绝,包容他人的过错,也是为自己留有后路。
尘世是一张网,每一根线都牵连着不同的人。
这些线,也从来不是单向伸展,每个人都可能掌握主动权。
若把事情做绝,当后来想要挽回时,为时已晚,已无转圜的余地。当自己犯错时,又有多少底气希求他人的包容?
正如曾国藩所说:“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