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子校长说 | 人性与教育(二十六)
十一、儿童自述(6~12岁)
(13)
小学几何(2)
--------------------------------
长度度量是个一维测量问题,
它的核心有二:
如何确定“基准”(长度单位)?
如何应用几何变换确定最终的结果?
在精确学习之前,
我需要“重温”原初几何学家们已经走过的创造历程——
有一天,我清晰地意识到“长”与“短”的差异,
我尝试用我自带的“身体部件”去测量它,
张开我的大拇指和中指,
我就创造发明了“拃”;
伸展我的两只手臂,
我就创造发明了“庹”;
一前一后自然地迈开我的双脚,
我就创造发明了“步”……
为了部落内部的交流与分享,
我们以部落酋长的部件为“标准”,
在统一“拃”“庹”“步”的基础上,
最终创造出更加客观的“寸”“尺”“丈”;
有了以上的经验,
在遭遇强大的西方文明时,
我不再“手足无措”,
而是主动追问:
你们确定的“基准”是什么?
面对任何一个等待测量长度的对象,
我可以通过“平移变换”,
轻松地知道它与“基准”的关系;
学习了乘法之后,
我还可以通过“伸缩变换”,
把给定的“基准”想象成一根可以自由拉伸的橡皮筋,
从而确定测量对象与基准之间的“倍数关系”(拉伸系数);
结合测量过程中出现的“盈余”或“不足”的现象,
我可以自然而然地“逼出”更大或者更小的“基准”,
结合十进制,我也可以轻松推知不同基准之间的关系;
当然,我的祖先创造的“寸、尺、丈”也不可丢弃,
只需沟通它们与“国标”之间的关系,
所有的文明都可以和谐共存!
接下来就是适当的实践练习,
书桌和卧室的长、宽、高,
操场上的跑道,
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所有这些有趣的活动,
无非都是打着精确测量的幌子,
去进行一场“估测”的游戏,
我很快就能洞悉其中的奥秘——
在实际生活中,“估测”能力显然更有威力;
不过,离开了精确测量的练习,
估测就必定会荒腔走板、毫无意义!
差不多九岁左右,
我就可以理解“面积守恒观念”了,
此时学习二维面积测量就恰逢其时了。
请千万不要让我死记公式,
我已经拥有足够的能力去独立地创造和发明——
我可以迅速确定以下两个核心问题:
选择谁作为新的“面积基准”?
如何运用平移变换或者伸缩变换?
我选择一个单位正方形小木块作为基准,
然后用它们(大小一样的多个小木块)沿着水平方向
覆盖等待测量的长方形(假定为a个),
这个系列动作就相当于将“基准”平移了a次;
再沿着垂直方向完成类似的动作(假定为b个),
显而易见,长方形的“大小”(面积)就等于“a*b”。
如果我把基准想象成一个可以自由伸缩的橡皮泥,
沿着水平方向进行拉伸变换(基准的宽保持不变),
得到拉伸系数为a,
再沿着垂直方向进行拉伸变换(基准的长保持不变),
得到拉伸系数为b,
我同样可以得到长方形的面积为“a*b”.
在发明创造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
我就能够以它为“武器”进行更加自由地探索。
将一个长方形沿着对角线对半剪开,
我就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ab;
而通过做一条高就可以将任意一个三角形转化为
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和”或者“差”,
从而可以推算出它的面积公式;
对于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来说,
既可以沿着对角线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也可以通过割补法拼接成一个等底等高的矩形;
与梯形相遇时,我会更加的自由——
沿着对角线可以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沿着上底的两个端点做下底的垂线,
可以分割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矩形;
连接上底一个端点和相对一腰的中点,
延长并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
就可以将梯形转化为一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不管是哪种方法,总是可以,
化未知为已知,
化“僵化的结论”为理性的逻辑推理;
而且,如果把梯形想象成一个可以自由伸缩的“橡皮泥”,
当把上底“拉伸”到一定程度,
梯形就会变成一个“矩形”,
从而有效沟通梯形与矩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把梯形上底“压缩”为“一个点”的极端状态,
梯形就会“变成”一个三角形,
从而有效沟通了梯形与三角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
现在,我就要更加热烈地发问了:
任意一个多边形的面积可求吗?
与多边形“相对”的圆形的面积可求吗?
很高兴,“答案”又是非常确定的:
完全可以!
从n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做对角线,
总是可以将其分割成(n-2)个三角形;
作一个圆形的内接正多边形,
随着边数的增加,我发现:
一则“误差”会越来越小,
二则如果以圆心为顶点,
也可以将内接正n变形分割成n个“三角形”,
从而“近似”求出圆形的面积;
随着探索的深入,我还有更加惊人的发现呢——
如果n是很大很大的自然数,
小三角形的底边就可以与圆周“无限重合”,
利用圆的周长公式,
就可以将n个“小曲边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求出来,
从而直接“得到”圆的面积公式;
在这次“探险”历程中,
我可以明显感受到我的心跳在加速,
我隐隐约约地感受到“无限分割”
以及“极限思想”在朝我神秘地招手!
大约在十一岁左右的时候,
我已经基于生活经验形成了“体积守恒”的观念,
这表明我为创造发明体积公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核心问题仍然只有两个——
如何确定基准?
选择怎样的几何变换去度量?
因为三维的长方体可以视作是二维的长方形
在竖直方向上做平移变换时留下的“轨迹”,
所以,具体的度量过程简洁而又清晰;
选定一个单位小正方体为“基准”,
然后可以进行平移变换——
沿着长方体之长的方向平移基准,结果为a;
沿着长方体之宽的方向平移基准,结果为b;
沿着长方体之高的方向平移基准,结果为c;
待测长方体显然就“包含”了“a*b*c”个“基准”;
(当然也可以进行伸缩变换)
如果结合长方体是如何从长方形动态变换而成的过程,
我也可以选择“a*b*1”的长方体为“基准”,
然后沿着竖直向上的方向进行平移或伸缩变换,
从而也可以有效沟通体积与“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
体积的问题显然要复杂一些,
不过这并不影响探索的乐趣,
圆柱、圆锥,还有球都是非常好玩儿的几何体!
我用矩形、直角三角形和圆形为基础“零件”,
通过各种有意思的旋转变换,
实际操作,再加上一些思想实验,
就可以利用想象力构造出各种“旋转几何体”;
再利用“展开”和“拼接”活动,
也可以有效沟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在这些丰富的游戏经验的基础上,
我就可以继续展开我的“创造发明”之旅了——
以一个“单位圆形”为“基准”,
利用平移或者拉伸变换,
就可以轻松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锥的体积令我颇费周折,
我不得不综合数学和科学双重功力,
先猜想,然后运用科学实验去验证!
而球体就更加“烧脑”了,
我先将球面进行“无穷分割”(近似无限个“小圆形”),
然后以球心为顶点,
以分割之后的球面上的“小圆形”为“曲底面”,
从而将整个球体分割成无限个“曲底面小圆锥”,
再综合球面面积公式和圆锥体积公式,
最后就可以“创造”出球体体积公式啦!
是的,我不得不承认,
语言真是苍白啊,
它根本无法表达出我在探索过程中
所经历的激动人心的喜悦,
以及信心爆棚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