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01
今年“十一”假期,我去外地玩,在通往山区的大巴上,一个妈妈带着7、8岁的女儿站在过道。女孩一手拽着把手,一手拿着手机玩,戴着近视镜的她,在颠簸的车上目光专注,丝毫不受外界影响。
“不要在摇晃的车上看书”,这是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的,何况手机?可那个妈妈丝毫没有制止孩子的意思,我也作罢。过了会,这个妈妈倚靠的座位上,一个老人怀里的小孩冲她张了张手,我意识到,这个妈妈是个二孩妈,那几个月的小婴儿,是她的二宝。
接下来的一幕,最让我惊讶。
在小baby没哭没闹,没任何不适表现的情况下,妈妈忽然掏出一部手机,滑动几下,直直放在婴儿眼前,举着让他看。宝宝更乖了,盯着手机,一动不动,目不转睛看动画片……
可以想见,未来,这两个孩子的视力一定不咋样,女孩7、8岁,就已经戴眼镜了就是证明。同样可以肯定的是,对这两个孩子来说,手机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了生活的必须,离不开,也无法离开。有一天,当妈妈觉得手机影响了孩子学习,干扰了生活,想让孩子远离,试问,几个月大就开始看手机的孩子,能离得开、愿意离开吗?
你把我推给手机,却怪我走和它走的太近,这到哪说理去?
02
这几天,以“国学修身”为名的南昌豫章书院,因暴力体罚学生引发社会关注。据在该院受过“教育”的学生陆某称,在豫章书院短短5个月里,至少挨了500次戒尺。
另一名学生描述了自己被戒尺,也就是学生们说的”龙鞭“打的情形,并且出示了被打后的照片。
学生们所说的”龙鞭“,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这样的东西打上十几下,就让人皮开肉绽,而在豫章书院,每天都有人挨打,平时被打十几鞭的学生,屁股都是黑的,严重的被打一百多鞭,血肉模糊,根本无法站立。除了打,在豫章书院,新生一般都会先被关在烦闷室7天左右,表现不好的时间更长。
里面放着垫子和被子,旁边还有个尿桶,小便只能在那里解决。陆某称,“进去之前,我就想跑,大声呼救,但是没人理我。”在烦闷室不能有过激行为,否则会受到更重的惩罚。对许多学生来说,关烦闷室更多的是压抑和绝望。“不知道会被关到什么时候,心里很恐惧”,一个学生说,烦闷室的门是铁栅栏,外面的人来送饭时,还要把碗倾斜一下才能进来“就像喂动物一样。”
对于孩子受到的暴力和毒打,有的家长说,“让孩子们见识一下地狱没有什么不好”,“只要让孩子远离手机,戒除网瘾,怎样都,怎样都接受”,
真的是,怎样都接受吗?
03
听过一个真实案例,发生在类似豫章书院这样戒网瘾学校的,这个学校之前很有名,在全国。有一个博士,毕业后,几次找工作都不理想,或者薪金福利不满意,或者人际关系不顺,总之,几次踫壁后,他就不肯再去工作了,每天宅在家,除了打游戏还是打游戏。父母非常着急,苦劝无果,最后找到我上面说的那个戒网瘾的学校。
这个学校用电击等方法,最后“成功“戒掉了博士的网瘾。但焦灼的父母不但没有丝毫高兴,反倒痛不欲生。
为什么?
因为这个博士不但“戒”掉了网瘾,还戒掉了一切欲望:不知道吃饭、不知道睡觉、不知道上厕所,大小便失禁,对外界没有任何反应,每天就是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一动不动,一言不发。
试问家长,如果孩子网瘾戒掉了,听话了,不作了,但成了这样的废人,你能接受吗?
04
“事出皆有因”,孩子为什么会依赖网络?为什么会有网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网瘾当然不是一天形成的:
孩子小时,家长嫌带娃累,简单粗暴直接上电子产品,孩子不哭不闹,貌似省心省力,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个妈妈;孩子大些,家长或者不问不管,或者简单粗暴,没耐心不倾听,非骂即打,孩子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爱,只好转向虚拟世界寻找刺激、寻找满足。
当孩子依赖网络、依赖手机,耽误学习、不爱运动、交际障碍、玩物丧志等等问题出现时,父母惊呼都是手机、都是电脑惹的祸,把板子打到孩子的身上,把”网瘾“的帽子扣在孩子头上,又是简单粗暴,妄想用最迅速的方法把孩子几年、甚至十几年来形成的习惯一夜之间改过来。试问,这可能吗?
孩子们变成家长口中痛心疾首的样子,到底是谁的责任?如果一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自信快乐、游刃有余,会陷在网络中无法自拔吗?
问题出在家长,为何屡屡让孩子买单?
有病的是你,却让孩子吃药,让孩子吃苦受罪,这合适吗?
喜欢就点赞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