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苏州,是奶奶听戏的时候总会说下苏州,忘了她当时听的是什么戏了,但是却记住了苏州。后来上学的时候,知道了苏州园林甲天下,对苏州开始有了向往。
毕业的时候,到苏州来工作,第一次来到苏州的时候,就被它的“颜值”惊艳到了。小桥流水,杨柳依依,整座城就像诗里说的那样“人家尽枕河”。习惯了北方的粗犷凛冽,江南的温润像极了一个柔弱的女子,让人不胜怜惜。怪不得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片温柔乡名不虚传,实至名归。
刚到苏州的时候,觉得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美景,在步行街上,在穿过街的小河旁,在随处可见的凉亭下,用相机定格了很多瞬间。家里的朋友都说苏州果然美的像天堂。当时觉得处处是景色,十分兴奋,有点不理解穿梭于其间的人们怎么会那么淡定,因为他们已经不会为这些美景专门驻足欣赏了。朋友说这些都是他们的日常,多年以后,我理解了他们,因为,我也已经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不是漠视,而是身处其中久了都会这样。
苏州古镇特别多,周庄,同里,木渎,去的多了,发现大同小异。无外乎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苏氏建筑临水而建,而古镇一旦被打造成旅游景点,相同的地方更多。逛了几个古镇之后也就没有那么大兴趣了,不像刚开始的时候,一有空就去,后来只是想去的时候才会选择一个古镇去走一走,仿佛一个老朋友。
来苏州不可不去的还有园林,因为在这座城市工作,所以可以办理园林卡免费欣赏园林。于是,周末的时候就像逛公园似的几乎逛遍了所有的大大小小的园林。中国四大名园苏州占两个,拙政园和留园,这两个也是朋友来了必带他们逛的园林。园林有很多讲究,即使不懂,去的多了听不同的导游讲解,也能在朋友面前对每一处景点道出个一二来。诸如什么亭台楼阁榭舫桥,为什么有如此称呼,每一个建筑有什么典故,园林的主人,园林的历史等等。但是,我去园林更多的是观赏里面的景色和来来往往的游人,因为有时候景比人好看,有时候人又比景好看。
苏州的美景枚不胜举,即使在这生活了很多年,还是会发现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美景养心,所以苏州多次被评选为最宜居的城市。每个城市都有一些特色美食,苏州也不例外,很多百年老店足以说明。苏州的糕点小巧玲珑,精致的很。刚来苏州的那两年,每次回家总会买一包苏州特产带回家,刚开始家里人还会尝一尝,后来就没人吃了,因为太甜,各种糕各种酥,包括肉食都是甜的,他们吃不惯我也就不买了。但是我在苏州生活饮食还是不用担心的,本身城市现在差异化都很小,在每一座城市都能找到全国美食。但是即使是苏州本帮菜,我也是可以接受并且喜欢的。最喜欢的苏氏面,红汤的,基本上每次出去逛街都会来一碗,从来没吃腻过,都说在外的人会把他乡作为故乡,如果这样的话,那苏氏面就是我的第二故乡的味道,和我小时候家乡的味道一样,永远的刻在了心里,一种味道就会想起一个地方。
在苏州最常逛的是观前街,不仅仅因为这是苏州代表的步行街,吃喝玩乐这条街完全能满足你,还因为走到观前街尽头,穿过一条不长的弄堂就是平江路,特别文艺的一条街道,也是景点。这里和山塘街一样,是最能体现江南的地方。在霓虹灯亮起来的晚上,如果遇到几个穿汉服的人,会让你恍惚时空的错乱,灯火阑珊,不知今夕是何年。
这些有苏州味道的地方都是在古城区,当然了,作为一个城市,现代化是必不可少的。苏州的速度和高度在园区,金鸡湖旁的CBD会让你分辨不出这是哪座城市。苏州地标东方之门被人们调侃为“大秋裤”,它对面的诚品书店是所有文青的圣地。有人说生活在苏州是幸福的,因为既可以拼搏奋斗,又可以拥有诗和远方。
生活在苏州,幸福感是很高的,但是对于那些生活在苏州弄堂里的人,他们的幸福感我无法感同身受,只能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戴望舒在《雨巷》中说像丁香一样的姑娘在雨中撑一把油纸伞,没来苏州之前我想象出来的画面很唯美,但是,现在我会怀疑苏州的巷子是否能够撑得开一把伞。因为太窄了,有时候真的是只能侧着身子才能过去。而巷子里面的房子狭小逼仄,真的是只有站脚的地,再没有多余的地方。这让我想起了刚来苏州时一个朋友讲的一件事。她说苏州人小气。这一点在菜市场最能体现出来,结账的时候一分一厘他们都要,不像在北方,会直接把零头给抹掉,别说几分钱,就是几毛钱甚至几块钱都可能被他们大方的给抹掉。我想这种性格跟居住环境应该是有关系的。
生活在苏州还有一点是非常让人喜欢的,就是它的便捷。虽然被戏称为上海后花园,但是去往江浙沪周边旅游办公都是极其方便,如果想去周边城市喂鸽子,一天之内或者周末时间完全不耽误。
转眼又到深秋,到时会桂花飘香,满城馥郁,天平山的枫叶也会层林尽染,寒山寺的钟声依然会到达客船。在苏州这几年,每个季节经过它时的模样还是很熟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