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加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孔子在《论语》中一直都在强调自省与践行,提醒世人要在人生不同阶段筑自己稳固的心灵地图,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到“从心所欲不逾规”的境界。少有人走的路,固然艰辛,却可以看到别样的风景。别人走过的路,未必不够精彩,有多少人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却在不经意间停下了脚步,也许不为什么。选择并无对错,只要此心可以安放。

“才大于志,土木形骸”,是一种可以随时高调的低调,是一种做足了人生加减法后的淡泊。人生需要断舍离,不为和放下并不比“得到”容易,是一种浮华、落寞后的复归澄明之境。无需大彻大悟,只需耕耘好自己的“人生四季”。
借用赫拉利的理论,《论语》就是中华民族的“互联主观”--- intersubjectivity。靠着这个互联主观,人群实现大规模的灵活合作。
这个虚构共同体可不得了,因为在中国,一件事情做,还是不做,都能从《论语》中找到审美标尺。它对法律构成有效的补充。
过去我讨厌读《论语》,因为语文课必读必考。现在没有人逼迫我读了,反而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同时,我好奇,论语的叙事,会被这个时代新的变量冲击、瓦解吗?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旅行有两种,一种是走马观花,一种是融入生命。前者对应于清单式人生,后者经历人生中不同境界。
在清单式人生里,读大学,找工作,买房结婚,生小孩,养老人。。。这一生也许走过很多路,到了很多地方,但是心从来没有真正出发。
在境界式人生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也可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这样的旅行里,心灵划了广阔的时空。
比如康德,过着刻板的生活,一生几乎没有远行。但是他的精神天空异常广阔,心灵穿越古今,成为人类思想天空上的巨星,照耀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