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圣雄甘地的孙子写的一本书,里面有一个故事。他的妹妹艾拉是他们中的英雄。面对每天同样的食物,没有人敢表达不满,没有人敢表达需要,没有人敢向甘地提出请求,只是默默的承受,吃呀,吃吃南瓜。六岁的艾拉吃了几天南瓜就非常的气愤。每天吃同样的食物让他感到厌倦,所以她去找甘地。表达了她的不痛快,不开心。甘地不但没有训斥她,反倒开始解决这个问题,询问餐食的管理者,了解蔬菜水果的种植情况。最后解决了这个问题。
宁可坚定不移地说“不”,也不敷衍取悦他人,说好。
这个故事也让我想到我们家里的一个故事。
那时候在老家,因为妈妈是一个人,所以,很孤独。我和妹妹回去陪她,他在傍晚的时候反复的念叨,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作为妈妈她是孤独的,她是需要自己照顾自己的,她是没人爱的,要自己爱自己。
通常我听到妈妈这样说,可能会很温和的讲,你的女儿不会忘记你的,你的女儿还会好好爱你的。
我的温和不太容易叫醒妈妈,反倒是妹妹的愤怒严厉,容易把妈妈叫醒。
妹妹开始说话了。声音很大,面色流露着愤怒。
妈,你这样说我就不爱听了。啥叫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就是封建思想。我们也不是水,我们也不是物品,就是卖给人家了?我们是结婚了,拥有自己的小家,但是我们在你需要的时候没给过你爱吗?没给过你关心吗?没给过你陪伴吗?
妹妹的河东狮吼真管用,妈妈冷静下来。开始反思。开始重新组织语言。
表达愤怒,以前不是我擅长的。我这个人不太会大声讲话,不太会张牙舞爪,不太会歇斯底里。特别是跟家里人,当然有了孩子之后,在我愤怒的时候还会跟孩子大声说话。因为孩子也会跟我大声说话,所以大点儿声说话并不是问题。大点儿声说话,只是为了让对方听到自己。让对方了解自己,理解自己。大点儿声说话,其实是在呼求爱。
允许自己生气,也能允许别人生气。气消了,再次好好说话呗。沟通也不只有一种语调,沟通也不只有一种节奏。沟通就是创作,有时候创作的是和缓的曲调有时候是悠扬的曲调有时候是激烈的语调。有时有时多种多样,这样的生命才是鲜活的,立体的,饱满的,充分的。
只要底层的爱在,而且底层的爱会一直在,那么最终都会被容纳,被允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