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天空飞过
天空没有留下我的痕迹
白云看见了我,黑云看见了我
但我只看见那朵菲红的云
在时兴用美篇、公众号宣传工作成绩,博取点赞声的当下,我更希望有时间去探讨真教育,寻找真思想。在以形式为主,宣传为主的研究风气下,我更希望有精力去解决一些实在的问题,获得一些真切的能力。
因为未来已来,我不能不来。大师正在变矮,我不能不在。
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
请扫描下面图片中的二维码,看看得到什么?
这就是现在正蓬勃发展的码课.名师开发的码课,让学生可以在家听到名师课程。没有听懂,可以反复回放。听懂为止,这也叫精熟教学法。
许多教育机构正在加大马力开发码书码课,把课程作为产品来开发。“哪里不会扫哪里,谁要倦怠唤醒谁”。 移动互联时代,码书码课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必然会成为一种新的学习趋势。
当前的信息技术时代,教育的组织形式、课堂结构、师生关系等都将发生改变,未来的学校将不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未来的学习不再是一对多的教室授课,而是点对点的个性化学习。学校和教师必须要拥抱技术,迎接变革。面对汹涌而至的技术。我们只有两条出路,要不成为“有用的老师”,要不成为“没用的老师”。
网络改变学习的方式
以前我要订很多本杂志和报纸,现在可以不订了。我通常下载各种学习APP,比如中国教师报、手机知网、知乎,当当云阅读。海量的免费信息,精准的有效信息。需要什么学习什么。
例如,我想了解当前作文批改的研究成果。以前我只能把自己订购的几本杂志或书架上的书找来,看看有没有关于作文批改的文章,这样找来的内容少而陈旧。后来我上网搜索有关信息,但搜来的很多是重复的或无效的。现在我在手机知网上,能找到最新的、最有效的研究文章,而且归类细致,虽然要付费,但比订购杂志还是更便宜。
信息时代,人们要学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更是方法论、思考力。
观念重组教育的生态
曾经在短板理论指导下,每个老师都是完整的教育单位。每个老师都要能说会写,懂德育,会教学,知技术,会写稿,白板、PPT、手绘、音乐最好都会。
而今在长板理论指导下,每个老师都不需要全能。你会上课,我会做课件,你有想法,我懂实现。面对智能技术,每个人的长处都可以呈现在所有学生面前。例如一个学校把一个名师的课堂《背影》做成码课,则全校学生都可以听这堂课,其他老师的《背影》无法超越这位名师的,又何必再去上《背影》,其他老师在这个课时就当助教吧。所以每个老师只要把自己的长处经营好,把别人不会的做好。
在网络时代,没有一位大师能包打天下,没有一位大师能成为全能,没有一位大师的光环能照耀宇宙。面临智能科技,网络时代,大师正在变矮,所有人都可以入场去发光,发热。就看你此时在不在。
经验常常会让我们固步自封,自我迷恋,自我迷失,成为我们跨不过去的坎。人云亦云,随风奔跑成为我们失去方向的迷药。传统的思维正在阻碍我们进入新的时代。
慢下来,慢下来,静静地思考。让我们找到方向,找到自我。
黑塞在《德米安》中说:“对于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在那之中尽情生活,全心全意、不受动摇地生活。”
改变如此的凶猛,改变又如此的悄无声息。我每天用着智能手机,今天和昨天没什么两样。但我最早的一部4G手机是在2014年才使用啊,短短4年,天地变了样。
你的每次选择,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陶杰《杀鹌鹑的少女》。
也许,今天又是一个三岔路口,我们还是选择沉闷和平凡吗?既然社会改变是微小而又坚定的,就让我们也微小而坚定的改变吧。
今日起,我们一起“三微教研”。
研究“微小课题”。在深圳学习,我们聆听刘大春专家,介绍一个微小课题,学生不服从调整座位的安排,怎么办?刘大春课题组研究出“六步法”,不仅仅解决了调整座位的问题,也为德育工作中的棘手问题提供了思路。教育无小事,小事真教育。我们思考一个个小问题,探案一个个解决办法。我们学习一个个小技术,练就一身真本事。
反思“微小案例”。昨天上李清照的《渔家傲》,在八(2)班按教案上,枯燥无味。第二节在八(1)班我以两个问题统领全课:读文本前请学生谈谈“我了解的李清照”;读文本时思考“我读到了一个______的李清照”。后一个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纷纷讨论:我读到了一个“豪迈的”“郁闷的”“迷茫的”李清照,并能从诗中找到语言依据。顺着学生的回答,我随机归纳了李清照这首词的风格与她其他词风格的不同。也讲解了“素读”诗歌的方法。 工作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我们及时反思,及时整理,坚持下来,我们就功得无量了。
撰写“微小文章”。上面案例就是一篇微小文章,是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方法思维的及时沉淀。
研究“微小课题”是方向,我们把人文性经典阅读,宋城文化主题读写化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做研究对象,做一个直抵心灵的教育者,则无论技术进步到什么程度,我们都永葆活力,不会被时代淘汰。
反思“微小案例”, 撰写“微小文章”是方法。我们运用新技术,如“讯飞语记”“小影”等工具记录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做成视频,做成码课。积累我们的成果,提升我们的才能。
如果有团队的力量,我们也可以做产品,做课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