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翻电视的时候,突然就被方太的新广告吸引了,书信的方式让人觉得文字更加充满温度,而邻居、家乡、父母、似乎又让温度增加了许多情感在里面。
这个视频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一篇报道,(近日,山东青岛海边,5名孩子先后被困。鲁迅公园工作人员王延祥一小时内多次下水,将他们救回。救援过程中,他体力达到极限,身上多处被礁石划伤,仍坚持救人。他说:“我也有女儿,孩子能被救回,很高兴。”)
无论是子女,还是父母的角色,我们为他人做事情时,总会代入自己的情感,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同理心,让我们彼此间的关系更加拉近。
这是方太联手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和网易新闻客户端发起的“幸福邻里公约“,它以信件邀约形式,号召每一个既是为人子女,又是他人父母邻居的人,加入到邻里互助的公约中来。
而互助公约里面约定的事情,都是一些可以顺手而为的小事情:父母步履迟缓,小区驾车求开慢点;父母搬提重物,求搭把手送进电梯;父母不慎摔倒,不论因果求扶一把。
公约讲的是殷殷乡邻情,说的是拳拳游子心。
从立意上来看,方太试图通过引发“关怀父母”的同理心,重新挖掘邻里相助的新内涵。
在孩童时代,父辈与邻居总是极力营造守望互助的往来,邻居遇上事情,父辈会搭手一把;父辈有事时,邻居也乐于帮忙照料孩子。但这种发生在熟人社会里的相助关系,随着父辈一代的衰老,年轻一代的出离,近乎分崩离析。
一方面,父辈一代年老体衰,他们自己本身就成了需要被帮助、被照料的对象。
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在陌生的新城市生活,举目四望,屋屋紧闭,即便是住在对门的近邻,可能一年到头也碰不了几次面。
老话常言,远亲不若近邻。但实际上,当代年轻人与近邻的关系,已疏远得如同陌生人。
这意味着,要在城市里重现昔日父辈之间守望相助的近邻关系,是一件不太现实的事。
故而,当方太面对此议题时,放弃理性叙述和道德教化,而是从亲情入手,以情度人。
每一个在他乡的子女,也是他人父母的近邻。你帮扶近邻,近邻的子女帮扶你的父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人皆有同理心,当我们希望父母能被友邻善待时,自己是不是也应善待他人父母?呼吁这种同理心,比起高举道德旗帜而言,或许更能击中游子们的情感诉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