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的春天,我应邀前往西北参与政府对口扶贫。任职于一家扶贫项目的执行副总经理行驶总经理权力。
项目建设在拆迁小区的对面,是一栋有3000多平方的铁皮结构厂房。厂房外都是泥巴路,尤其是下雨的时候,泥巴都踩不到底,必须穿雨靴才能通行。工厂里当时有100多号工人,因为没有订单,没有货源。扶贫人员就叫他们学习识字。看到这种情形,我心里落差很大,这与当初给我讲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状态。
当初告诉我的是,这里目前有两三百号人,如果后续有需要还可以再扩建厂房,对面有1000多户异地拆迁户,保证用工需求,货源充足,我们急需要做的事,尽快让企业管理上轨道,争取两年内完成公司融资上市的准备。
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缺口越来越大及企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沿海越来越难生存,有一部分企业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开场。但东南亚国家的老百姓一般都比较安逸,除了越南以外,大家都比较不接受加班加点工作。但越南又是相对排华的一个国家,同样的外企投资像韩国呀,日本呢,都在当地受到很大的很多的欢迎,唯独华资在当地会经常收到一些不正当待遇。这种情况下我就想中国是个延伸很长的一个国家,西部发展,西部扶贫,需要企业进入,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去西部扶贫利用西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及那个地方相对比较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样的话或许制造业在西部地区会发展的土壤,再加上国家提倡一带一路的发展,如果东欧俄罗斯国家的产品在甘肃生产即缩短了运输时间,又减少了运输成本,这也是双赢的局面。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这边建设一个几千人的生产基地,何愁没有订单资源。一方面外贸订单引领,第二方面可以用电商的方式开辟国内市场。这样的话,当初他们给我讲的几年后形成个规模企业融资上市将不是问题。我也正是抱着这样的诉求初衷投身到厦门对口扶贫项目中来。即能帮助到西部老百姓脱贫又能完成实现自己的一个职业梦想,何乐不为?
可眼前300个工人只是在册,在岗的只有100多个,而且还是在写字?充足的货源更不知道从何谈起。没办法,既来之则安之吧。
三家股东里面一家大型国企,一家大型民企,以及原有项目主,各方派出有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人事经理等,并外聘综合部长、厂长、组长、财务、后勤等管理人员,可就是这样居然会出现合同未签就生产,出库不用放行单、出库单就可直接放行等种种管理乱象,不可思议。
既授权于我,那目前迫切需要的是两件事:定规矩,找货源。
任职公布后我直接宣布几条决定:会后一个小时内提供如下数据:(1)相关部门现有订单明细,包括业务合同、生产状况与出库情况以及在库材料明细等,(2)近三个月财务报表尤其是现金流量表与应收预付、应付预收明细表,(3)近三个月人员花名册、出勤情况表、工资明细表(4)现有公司管理制度,(5)即刻起,所有合同未完整的暂停出货,经办人跟进完善,出货单必须经副总经理以上签字方可放行。
会后,我与董事长、总经理留下来,表明了我的初步方案,一是利用现有库存材料配套生产,让生产现场先动起来,二是我积极引进客户,三是定规矩止乱象。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合力落实。
当晚我又召集厂长及现场管理人员,根据现有材料用最小的成本搭配现货,并通过关系组织特价材料应急,必须让工厂先动起来,并确定相关技术指标及用量需求,确保产成品达到市场销售水准。
并连夜梳理出几条必须马上执行的管理条例,予以强调落实执行,并呈请总经理予以督导落实。就这样在我报到的第三天,就前往浙江义乌拜访客人,一个多年的好兄弟。非常感恩,人家一听我在西北扶贫,再加上我多年的行业口碑信用,二话没说,直接答应深度合作 ,将西北作为产品生产基地。并马上安排订单给我临时过渡 ,待安排好时间,到西北工厂后具体详谈,真可谓一帆风顺,马到功成。
就这样,我又马不停蹄回到甘肃,开启了整顿企业,规范现场,强化培训,统一意识,优化管理的三年扶贫扶志扶智历程。
这段经历是史诗般的经历,是穿着雨靴踩着泥泞的历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历程,虽然扶贫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从身体到心灵的深度洗礼,却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磨砺与财富。
感恩,西行有我。
齐帆齐商学院13期新媒体写作特训营(15)篇1647字,累计14102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