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工夫请正。源从旁曰:“此方是寻著源旧时家当。”
先生曰:“尔病又发。”
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辨。先生曰:“尔病又发。”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读到《传习录》中徐爱录的后半部分时,开始有些吃力,我跟朋友说,读《传习录》和读《史记》可真不一样,虽然都是文言文,但《史记》我只要把古汉语词读懂了,故事我就明了了,也能从中收获一些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而读了一部分《传习录》后,我的感觉是,文言文我读懂了,字词句我也都解释通了,但放在一起,我好像又不明白了。细想,应该是两个问题:一、我对古代修身养性的学问接触太少,导致基础薄弱,读这样的书对一个人的背景知识要求很高;二、人性学是向内拓展,本就属于易学难练,易知难懂的内容。
在读《传习录》的开头部分时,我内心其实是很惊喜的。徐爱录开篇就是围绕“在亲民”进行对话,而年前我刚刚又读了一遍《大学》,对《大学》的内容也算熟悉了,所以就很容易明白王阳明先生在说什么,也正是这样一个好的开头吸引着我开始了《传习录》的阅读。
但在不断读的过程中,我发现王阳明和弟子们的讨论的内容还涵盖了很多,如《论语》《孟子》《尚书》等等,《论语》之前读过两遍,但也是浅层次的阅读,其它的都是知之甚少。对相关书籍的不熟悉,就导致书中某些内容读起来会很吃力,也很容易出现读不明白的情况,所以有时不得不间断,去翻阅相关的书籍,对照理解。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过,今年读书我的计划就是读一些经典的书,放慢速度去读,反复体会,慢慢琢磨,极尽己知,把它吃透。虽然阅读一本书的速度放慢了,但广度增加了,现在不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多本共读,《论语》《孟子》《道德经》随时准备在手边,搭配着读,抽空就看。我发现对应着读,无论是对《传习录》,还是之前读过的《论语》《大学》,都理解得更细致更全面了。
今天《传习录》的阅读记录是关于第二部分中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情节内容很简单,想表达的意思也不深奥,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这部分内容时我更多的是想到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和事。这里记录的是阳明先生有个弟子叫孟源,有贪图虚名,好为人师的毛病,因此受到老师的多次评批。一天,先生刚刚批评完他,正好有位先生的朋友在修习心性方面有困惑,来请教先生。这时,孟源却在一旁说话了:“此方是寻著源旧时家当。”孟源说了这样一句话后,被先生批评说:“你的老毛病又犯了。”放到实际情境中,我们来看看孟源的话,就大有问题了。他的话说出先生朋友说的都是他很久之前遇到的问题,也就显示出来他比先生朋友的水平高。孟源语含傲慢,因此被先生严厉批评。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就联系到了自己,我身上有没有这样的问题?答案是,有的,只是有时候自己不自知,别人不好意思说而已。当我们在某个小群体里或某一方面做的比别人稍微好一点时,不免会自满自傲,言谈举止间也会显露,其实内心的真实呈现是自己在和别人比,自己想通过这样的方式高人一头,这还是说明我们修习自身不够。
前几天看到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我就和朋友讨论,读书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用?读和不读有什么区别?而我在这里恍然大悟了,读书就是为了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这已经足够了。
在这个故事的前面一部分,阳明先生告诉我们:“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满招损,谦受益”。自视甚高未必是真高,谦卑也不意味着真的低下。而且自满的人是很难进步的。“泰山不如平地大”也是阳明先生对弟子说的话,泰山高,但和平地相比,远不如平地大。而平平的我们又怎敢以高山自居。
孟源被先生批评后,闹了个大红脸,正想为自己辨解。先生说:“你的老毛病又犯了。”接着举例开导他:“这正是你人生中最大的缺点。打个比方,在一块一丈见方的地里种一棵大树,雨露的滋润,土地的肥沃,只能对这棵树的根供给营养。若在树的周围栽种一些优良的谷物,可上有树叶遮住阳光,下被树根盘结,缺乏营养,它又怎能生长成熟?所以只有砍掉这棵树,连须根也不留,才能种植优良谷物。否则,任你如何耕耘栽培,也只是滋养大树的根。”
《礼记》中说:“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这就是教人要时时修自身修养,时时修君子之德,修正自身,完善人格。读书,反思,改变就是一个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其实正如鸡蛋的道理,从外打破是鸡蛋,从内打破是真生命。认识自己很难,在读书中不断改变就是舒展生命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