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了解心学,须要读《传习录》。
01
想了解王阳明心学,须要读《传习录》,且要读多遍。
有人讲,《传习录》不过是白话语言,不经意间流露出不屑的神情,肤浅之人大致如此。
我读了一遍《传习录》,感觉很难,文字易懂,其意艰深。
一本书断断续续读了两个月,随着阅读的深入,疑问越来越多。
仿佛一叶孤舟飘入了汪洋大海之中,迷茫而无助,深感大海之浩大。
想读懂《传习录》,须要熟知王阳明的语言风格,他所阐述和引用的几乎全部是儒家经典。
在读《传习录》的同时,实际上是在读四书,尤其是《大学》和《中庸》,没有一定的国学基础很难读下去。
据说王阳明的心学很“火”,一种思想的流行是件好事情,说明人们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
一种哲学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成因,也与哲学家本人的经历和学养有很大关系。
尤其像王阳明这样五百年才出一人的“圣人”,其本身极具传奇色彩,我想吸引人们的更多的是他的身世。
现在有许多有关王阳明的书,大多讲他的不凡身世,什么“少年天才”“龙场悟道”“平定宁王之乱”,诸如此类。
而真正讲王阳明心学的书很少,王觉仁的《王阳明心学》是本不错的书。
“心学”自南宋陆九渊创立,至明朝王阳明确立,到现在已历经近千年时光。
如浩繁星辰,糅合儒、释、道多门类学说,想弄明白个大概确实不易。
据《明儒学案》记述,王阳明经历了“学三变”和“教三变”复杂的学术形成过程。
可以说,王阳明之心学,就是王阳明之人生经历。

王阳明治学历程
02
王阳明之心学,是他曲折人生和信念追求所凝聚成的三句话,“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就如一个人,“心即理”是其信仰,“致良知”是其心灵,“知行合一”就是其大脑和身体的完美结合。
王阳明之心学是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是逐步形成的,而非一蹴而就。
“泛滥于词章,循序格物,无所得;出入佛老,无所得;居夷处困,动心忍性,龙场悟道”(黄宗羲《明儒学案》)。
先后经历了三十多年,几乎耗尽了人生的大好年华,终究体悟到“心即理,知行合一”的心学大法。
晚年专注于“致良知”,重点阐发《大学》《中庸》之精要,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
王阳明阐发“知行合一”
03
铺垫了很多,本文重点简述知行合一之意义。
知行合一这个词很流行,人们喜欢制成牌匾或条幅悬挂于中堂,做为人生座右铭。
对知行合一的理解,诸如“理论与实践”“学习与行动”等肤浅认识,大多曲解了阳明心学之本意。
现在有种怪现象,“造生词,说怪话”,胡编乱造,歪曲本意,对传统文化极不尊重。
尤其是那些广告用语,网络用语,荤素不分的段子用语,还有年轻嘴里说出来的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
很难相信这是在一个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文化的没落到何种程度,照此下去,连中国人之间也难以交流。
学习阳明心学,须要明白其本意,不求甚解,亦或做些表面文章,不是求学修身之态度。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著你只恁的便罢。
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
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
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传习录》上卷)

上面大段引用原典,接近于白话,很容易理解,更好地感知王阳明的说理过程。
王阳明在解答徐爱“知行不一”的疑问,用了“好好色、恶恶臭”的形象比喻,耳提面命诲人不倦。
看到美丽的颜色,必然产生喜悦的感觉;闻到了恶臭,必然产生厌恶的感觉。
看到、闻到是“知”,喜悦、厌恶是“行”,这些都是同时进行的,是不可分割的过程。
王阳明明确地告诉徐爱,“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行不一,只不过是不知道而已。
把鼻子塞住,即使有恶臭也不会闻到,所以就不会有厌恶的感觉。
又接着举例,所谓孝悌,必定是有过孝悌的行为,不可能只是说说而已就是真的“孝悌”了。
知道“痛”,一定是曾经痛过;知道“寒”,一定受过冻;知道“饿”,一定挨过饿。
王阳明用了这么多例证来阐明知行合一的道理,应该是直指本意透彻明了的。

“知行合一”的由来
04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哲学命题之一,是针对朱熹理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
他反对程朱理学的“先知后行”以及由此造成的“重知轻行”。
程朱理学,甚至是心学开创者陆九渊,都主张“先知后行”,将知和行分成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践行。
王阳明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正程朱理学之偏,这是王阳明传承光大传统儒学最重要的贡献。
程朱理学延续到后来,逐步演变成八股取士的僵化模式,后人所诟病的正是其“知行不一”之流弊。
按照朱熹“重知轻行”的理念,多少士人成了“死读书、读死书”的腐孺,只会照本宣科讲大道理,对于治理和改造国家毫无用处。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三十年坎坷经历的厚积薄发,类似于佛教之苦修顿悟。
阳明心学,也是其出入佛老,潜心儒学,反复揣摩,亲身历练,倾注了毕生心血所绽放的一朵圣洁瑰丽之花!

人们大多曲解了“知行合一”的本意
05
知行合一不能简单理解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如果分而言之,理论与实践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过程,二者未必有多大的关系。
譬如大学教育,专注于知识的学习,而缺乏应用的转化,此所谓知识与应用的脱节。
人们习惯于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一种口号,常挂在嘴边,实际上很难做到。
先理论,后实践,这是人们通常的做法,这就是王阳明讲的“先知后行”的弊端。
理论是别人的思想和结论,生吞活剥死背硬记一通,没有消化和吸收,充其量是存放别人东西的仓库。
理论和实际是两张皮,严重脱离实际的理论,如何去实践?
知行合一是求真知的过程,而非本本主义,学非所用只是浪费时间。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思想”产生于毛泽东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是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真理。
阳明心学也是知行合一的产物,是“学、思、悟、行”的完美结合,具有高度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探求真知的过程,也是践行真知的过程,知行合一的全部意义在于此!

“知行合一”是强大的精神力量!
06
知行合一之“知”,就是人的认知功能,是真知与认知,而非知识与知道;
“行”是人的行动功能,是探索与追求,而非冥行与妄作。
就生物体而言,如果人的认知和行动不一致,要么是智障,要么是残疾。
就精神层面而言,如果二者不一致,要不是心口不一的伪君子,那就是口蜜剑腹的阴险小人,现实当中有多少这样的精神“智障和残疾”!
所以说,知行合一既是人类之基本功能,又是高级功能。
达到了精神上的知行合一,即为圣贤之人。
知行合一也有层次之分。低层次的知行合一,如“好好色、恶恶臭”,是人类的初级认知反应。
经过训练的动物也有类似的反应,如动物之条件反射,海豚对驯兽师的奖励也表现出一种喜悦和顺从。
高层次的知行合一是构建自己的“意义世界”,在人生历练和体悟的过程中,塑造自我的心灵殿堂。
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就是“知”,而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行”,人生之追求和价值体现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断认知,不断践行。
在践行中认知,在认知中践行。犹如登山者,不断地攀登,不断地体验征服高山之感悟。
一次次地攀登,一次次地超越,生命不息攀登不止,那是一种内在的愉悦和满足。
王阳明少年立志要做圣人,其志远大,其势超凡,可他绝没有想到求道之路如此艰幸坎坷。
王阳明是一个坚贞不屈的探索者,更是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攀登者,勇攀心学之高峰。
无数次挫折与磨难从未动摇成圣之初心,挫之愈甚,其心弥坚,强大之精神如此光辉灿烂!
王阳明用一生践行了知行合一,终成“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圣人,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网友评论
-“知行合一”的核心,在于认知与践行的一体性;而非通常所说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深受启发。
-行动是思考的选择。想提高行动的质量,就要提高思考的质量;想提高思考的质量,就要借助行动的反馈,调用元认知能力进行反思。
2.表达:
(1)标题:被“心学”和“知行合一”吸引过来。
(2)结构:
-开篇介绍心学的背景和王阳明的治学历程,引出“知行合一”;接着阐述“知行合一”的本意和由来,引出现代人对此的误解;最后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读历史和国学类的文章,很有故事感。
(3)素材:
-例子:引用的历史资料大大满足读者对过去的好奇。
-类比: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推理过程,就有很经典的类比。
-金句:引用历史资料。
-排版:文字朴实专业,配图很有历史风。
蓝色winds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期待回复,谢谢!
写作路上,向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