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老吴观察摄影
我人生中的三个“贵”人

我人生中的三个“贵”人

作者: 豫南农民工 | 来源:发表于2022-11-05 11:16 被阅读0次

    我人生中的三个“贵”人

    一个再优秀的人,如果没有贵人相助,你的优秀就很难被人发现,如果遇上贵人,这个贵人又愿意帮你一把,你的人生就会迎来转机,你的命运就会改变,你的事业就会更有起色,我的人生中就有这么三个“贵”人。

                                                                                                                                         

    第一个贵人:1983年,我在固始县老家生产队担任民兵排长,利用去大队开生产队干部会机会,每次开完会走前,我都会利用在大队担任民兵营长堂姐夫的便利条件,跑到“青年民兵之家”阅览室,借走一摞报刊带回家里晚上阅读。当时我最喜爱读的报纸就是《中国青年报》、《河南农民报》等。

    报纸读得多了,大脑时常总有一种想法,别人能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难道我就不能发表?1984年6月,一天晚上,煤油灯下,读完中国青年报“青年信箱”版的文章,受到其中一篇文章的启发,把我们山区青年读书订报难的情况,写成一篇300多字稿件,反映给中国青年报社,为了不耽误白天干活,早上,天刚麻麻亮,我就赶到公社邮电所,把稿件投进挂在邮电所门外的绿铁皮邮箱。

    1984年10月,在我早把给中国青年报投稿的事忘记得一干二净时,一天,公社邮电所邮递员找到在田间干活的我,他从邮包里拿出一只瘦长瘦长已被撕开封口牛皮信封,一边递给我,一边告诉说,因为信是报社寄来的,公社干部们好奇撕开了,想看看报社给你寄的啥,看到报纸上有你发表的文章,并让我亲自把报纸送到你手里。

    让我做梦没有想到的是,中国青年报上这篇《山区青年读书订报难》300多字小文章,成了让我终身难忘的大“贵”人,当年被县委评为全县“优秀通讯员”,85年3月,为了解决山区青年读书订报难,县邮电局决定招聘一批农村青年经过培训后,投放到公社邮电所担任邮递员,幸运的是,我便成为其中一员,成为当年人人羡慕的邮递员。

                                                                                                                            

      第二个贵人:1991年3月,为了圆我心中“记者梦”,不顾家人和亲朋好友们反对,固执的辞去邮电所邮递员工作,怀揣在家乡邮电所工作期间,获得的优秀通讯员荣誉证书,和老乡们来到我打工第一站江苏吴江盛泽镇。

    当初选择去盛泽去圆记者梦,今天回想起来还觉得自己可笑,为什么?去一个遍地都是丝织厂的乡镇去寻找记者工作,不知是欠考虑,还是大脑进水了,不过事实证明,去盛泽还是选对了,如果去大城市寻找,可能一辈也找不到记者工作。

    一块金子,如果把它放在大山森林深处,就很难让人发现,如果把这块金子放在没有树木的小丘陵上,这块金子呢?就很容易被人发现,笔者认为,人的一生,七分靠打拼,三分靠运气(机遇),生活路子都是逼出来的,来到盛泽十几天时间里,在找不到工作进退两难,甚至产生绝望之时,突然想起自己当邮递员会修理自行车的手艺。

    俗话说得好,有手艺好防生(活),说干就干,买回修理自行车工具,在盛泽街头当了一个修车匠,尝到阅读报刊甜头的我,不管白天修车多苦多累,晚上回到郊区租住的猪棚里,往我从建筑工地拾回来的废弃木板钉做的木橙木桌旁一坐,拿出从大街报亭上买回的报刊,一边读,一边给吴江报等报刊写稿。

    95年5月,吴江报在盛泽召开的优秀通讯员座谈会上,时任吴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江报社社长吴延元同志,得知我是一个来自河南固始在盛泽街头修车匠,对我简单了解一下情况后,为了帮我在吴江尽快找到一份适合我的工作,以及在吴江找工作的便利,现场安排随行的报社总编辑,报社免费为我刊登求职启示,为我办理一本特约通讯员证。我这个盛泽街头修车匠,成为北京一家报社驻华东工作站记者。

                                                                                                                                 

    第三个贵人:97年,弟弟家建新楼房,扒掉了原属于我们两家分家时,共同所有的三间土坯草房,弟弟家楼房建好了,我们家没房住了,98年,为了回老家有个“窝”,我辞掉吴江工作回老家建房,在新房子快建成完工时,直到今天,我自己也不知道犯了哪门子邪,突然不想回吴江工作了,去郑州闯一闯。

    人生,有时自己阴差阳错的盲目决定,也未必不是好事,郑州,我一个人生地不熟,从未去过完全陌生的地方,怎么会想到去郑州呢?不知是鬼使神差,还是命中注定,但我从不怀疑自己的盲目想法和所选择,总认为自己选择是对的,错不了多少,既然选择去郑州,吴江再好也不去了。

    晚上,躺在建房工地的棚里,翻来覆去问自己,郑州连一个熟人都没有,去郑州干啥?思来想去,不知为啥,突然想到了《河南农民报》,第二天,骑车跑到公社邮电所借了几份农民报(已改名河南农村报),回到家里,打开报纸一看,兴奋地高叫起来,去郑州找工作不用愁了,报纸上有个“帮帮忙”栏目,可以免费刊登各种供求信息,放下手中的报纸,立即写了一份求职信息,寄给了河南农村报。

    山尽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99年4月,一天,正在打扫新房的我,接到一个自称郑州某培训中心主任的电话,让我去郑州见个面(面试),就这样我来到了举目无亲的郑州,面试过关后,主任给我分配的任务是,负责招生简报编写印刷外,出差到全省各县联系招生工作。

    在这家培训中心工作的日子里,仍然没有忘记当初离家外出打工当记者的初衷,白天工作,晚上伏案给报纸写稿,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培训中心主任,也是个喜欢看报纸读书之人,中心订了很多份报纸杂志,为我写稿创造了难得的条件。一篇稿件还获得郑州晚报500块钱新闻线索特等奖。

                                                                                                                                         

    利用信息:2000年5月,一天晚上,在翻阅大河报时,发现有个“特别求职”栏目,免费刊登求职启事,我连夜写了一首:豫南老吴,打工郑州;文化不高,脑子还中;有啥特长,看看就知;新闻广告,企划营销;院校招生,还算精通;除了勤劳,还有吃苦;一生奢望,多交朋友;这匹野马,谁人相中。发给大河报,当时正值大河报发行鼎盛时期,一天下来,我的传呼机收到400多家单位电话,经过筛选,我选择商丘一家企业驻郑州市场部经理。

    当时,不少朋友问我,老吴,你外出打工是为了当记者,为啥没选择去新闻媒体?而选择去了企业?说实话,我也去了几家新闻媒体(记者站),通过几天接触和交谈,我所去的几家媒体名义上是招记者,实际是在招拉广告的,给你办本报社内部记者证,名气小点的媒体,一年,要你完成几十万版面费,名气大点媒体,一年,要你完成甚至上百万版面费。咱没那本事干不了。

                                                                                                                                       

     乱象:不是揭短,在那个郑州街头破昌河面包车挡风玻璃,都敢放置“新闻采访”牌到处招摇过市,要想当个记者,凭的不是你有多高学历,凭的不是你会不会写文章,只要你的口才好,只要你的胆子够大,完成分给你的版面费,给你办本报社内部记者证(工作证),你就是“记者”了。

    我把郑州街头新闻采访车泛滥现象,以“从郑州街头新闻采访车泛滥说开去”为题,写了一篇杂文的帖子,发在几家有影响的论坛上,得罪了不少人,也接到不少威胁电话,胆小的妻子得知后,为了家庭安全,强逼着我把帖子删除掉。

    来的都是客,一个得罪不起,上面要求对不持正规记者证的新闻记者,受访单位和地方宣传部门可以拒绝接受采访,一些网站“记者”拿的虽然只是工作证,你不接待和拒绝采访可以吗?前脚离开后脚给你来篇负面,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正面新闻没人转发,负面新闻稿,只要一上网站,很快遍地开花,“野狼”你不管它,“真狼”真的来了……一位县宣传部负责人曾向笔者诉苦道。

                                                                                                                                     

    不忘初衷:2002年5月,一天,副经理从外面调研市场回来,跑到我办公室问我,经理,你不是还想继续干记者吗?刚才我顺便去人才市场里转了转,北京一家报社正在招记者。一听这话,拉着副经理骑上自行车冲向人才市场,从此,又干起了我的新闻老本行,再也没改过行。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三个“贵”人,给我人生的影响是,中国青年报让我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成为山村邮递员;吴江报让我结识吴延元社长圆了我的记者梦;河南农村报不但帮我在郑州找到了工作,也为我留在郑州创造了机遇,成为一个郑州人。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改变人生。这句话在我身上得到了最好印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人生中的三个“贵”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xsp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