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们着迷的从来都不是明星的演技,而是明星全身上下所散发出来的一切。
这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而我追的星是校长。
我对校长着迷,不仅仅是他能把文字运用的炉火纯青,更因为敬重他有一颗“赤子之心”,于是,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一切。
“兴趣好像病毒一样,学习者一旦被感染,学习过程就会变得非常轻松。
老师或助教应该了解如何利用自己的性格特征去点燃学学生习兴趣的火花。”
校长点燃了我对学习的热情,在自己失去动力的时候,就常常想让校长推我一把。
这个月已经打扰校长太多次了,对自己说,要忍住,月底之前不再去打扰他,这样不知进退天天去烦他,他肯定会真的烦我,不理我了。
可是校长一个疏忽,给了我打扰他的机会。
我先发给他一段我仿写的内容。
校长说:“你越写越有味道了。”
艾玛,听到这夸奖,我幸福的想转上几圈。
这一句话不但给了我信心,还打通了我思维里的一道墙。
“有味道”在我的认知里是形容食物的,校长用它来形容文字,这样的跨界运用毫无违和感,有新意,很贴切。
“越来越”更是用的锦上添花,在肯定我现在努力有进步的同时,也没有否定我以前不好。
(我有自知之明,不会被校长夸晕了,校长知道我敏感,经不住批评,扛不住打击,就常常给鼓励,很感激校长的良苦用心。)
我的词汇量很匮乏,读别人的文章,看到新鲜词,想记总是记不住,只有在校长的文章,有的词读过一遍,就会印象深刻,过目不忘,还能举一反三用在自己的稿子中。
“跳脱”这个词就是从校长文中学来的。
就是喜欢读校长的文章,连文案课我也爱不释手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虽然我以前很讨厌文案,也不想学写文案,可谁让是校长在讲课呢?
心中对文案的抵触情绪因为欢喜而淡化。
校长的文案课有料又有趣,让人感觉不到是在上课,而是在听故事,听的津津有味。
校长把整个写作过程动态化、情绪化:
“于是我就在网上找啊找啊,突然看到一个特别搞笑的新闻”、“我顿时眼前一亮”
这样的描述特别亲切,活灵活现带节奏,让人身临其境,不由的跟着他往前走:
“你的广告文案必须得意蕴丰富,槽点(或者看点)满满。
让你的读者知道,即使是一个广告,这个广告也充满了有用的讯息,有趣的脑洞,有意思的灵魂。
让读者在莞尔一笑的同时原谅你的小心机。”
我们都知道“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样标准组合,可同样的词,校长就是能写出新意,把“有趣”配给了“脑洞”,把“有意思”给了“灵魂”,“有用”加上了准确的“资讯”。
校长文章有网感,不端着:“你第一时间是不是很懵逼,wtf,什么鬼,这个怎么推?还要保证阅读量不低于十万加!不会是来搞我的吧?”
“对不起马云爸爸,你又得出场了,谁让你是顶流你是话题小王子呢”
读校长的文章总是让我增长知识,提高认知的同时又不得不笑,从莞尔一笑到哈哈大笑。
在《故事课》中学了一个词“转场”,才发现校长的转场能力太拽啦!
“天气晴朗的时候是我向着星星坠落,下雨的时候是雨点向我坠落。”
本来,星星在天上,“我”向星星“坠落”有悖常理,可是有两个“坠落”的排比,又有“我”这个相同物在里面,一个华丽的转场,新奇无比,没有违和感。
“我的身体在阁楼里,但是我的灵魂却穿越这片明瓦,我仿佛是置身于一片深海,自由地摆动身体,在深海中仰着头看来自水面的浮动的光亮。”
“我”在看“星星”,因为有“星星”做“胶水”(联结),瞬间“我”从阁楼转场到“深海”,画画感是妥妥的完美。
什么是转场?怎么转场?
所谓场,其实就是场景。一部电影是由很多“场景”连接起来的。
两个场景差异超级大,根本无法把它们直接连起来,然而为什么说完两段情节之后,观众不仅没有觉得突兀,反而觉得精彩无比呢?为什么?
原因是我们偷偷用了“胶水+修图工具”,把两个不同时空的场景,天衣无缝地连接了起来,也就是用了电影里的“转场的技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