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听歌时,无意间听到了一曲《琵琶行》,这首歌节奏快慢结合,旋律动听、朗朗上口,还将戏曲的唱腔完美的融入其中。过年前,孩子把琵琶行背到一半的时候,给他听了这首歌,多听几遍后,大概也因为歌词很熟悉,他也开始非常喜欢这首歌。经常情不自禁哼唱出几句。
这两天在听奇然抒情版本的《琵琶行》。
琵琶浅浅地弹。如同一滴青墨滴入水中,形态飘逸、灵动、恣意。
二胡苍凉、丝丝缕缕地欲断又连。舒缓悠长地把诗作所想表达的情感表现得更加细腻、淋漓尽致,营造出的悲伤的氛围更加浓厚深重。
歌者悠悠地诉。浔阳江头秋夜送客时的画卷于是款款铺展开来。。。
孩子起初接触诗词时不太能理解,问为何一定要背古诗。
我告诉他——这些诗词历经长长的岁月流传下来,弥足珍贵。
文字、音律之优美、感情之丰富,是非常值得我们反复读记、学习和欣赏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若是能把诗人对身边事物的细致观察、深度思考以及超凡的想象力代入到日常的生活中,
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充盈、丰富起来。
声不过五,宫商角徵羽,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
这样优美的一首词曲带给人的是无尽的精神上的放松和享受。
琵琶女和诗人都是性情中人,所以才能产生这样强烈的、难能可贵的情感共鸣。
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作者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两人同病相连、同声相应,诗人发自肺腑的感慨也导出了人生旅途中无数孤独者的心声。
诗词是这些文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也许郁郁不得志,也许劬劳凄苦,但是也可以纵情于山水之间,读书做字,访僧问稼,将一番游历、所感和心事置于平仄之中。
听着唱着,仿佛置身于当年当日的宴席间,琵琶声语如此动人,令人心神跌宕、“耳暂明”。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当某日一个人静静地听完唱完,泪水已不知不觉间打湿了眼帘......
![](https://img.haomeiwen.com/i4114875/94c5087e2a62d641.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