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第一次听到“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的场景,我至今印象深刻。
那时候我大概才4岁左右,刚上小学,放学之后跟爸爸一起去了妈妈的单位,等到妈妈下班,跟爸爸妈妈一起走回家。
那是一段小时候觉得很长的路。
小时候总是有很多“为什么”,听爸爸妈妈聊天,也总会冒出来打断他们:“XX(对话中的某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那天问了一个之前问过的问题。妈妈又回答了一遍,然后说:“你之前问过我的,你应该要记得的。”
“为什么要记得?”
“因为处处留心皆学问。”
“留心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皆?”
......
从那之后的一段日子,每次回答完我的问题之后,妈妈都会问一句:“记住了吗?”
我回答:“记住了。”
“因为怎么样?”
“因为处处留心皆学问。”
久而久之,处处留心皆学问,就成了一种习惯。凡事喜欢刨根问底,成了我成长中的常态。
也问烦过很多人:“你哪来的那么多为什么?没有为什么,没有原因。”
也比较烦“你懂的”。我该懂什么呢?真不知道。
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并不止于这句话本身。
除了做一个“处处留心”的人,也让我说话罗里吧嗦半天不到重点——因为在说重点之前,我得把前因后果全部说一遍,好让对方不用问“为什么”。因此这句话对我的影响,算是有利有弊。
总之成了一个总是不自觉就较真的人:
会去百度所有我在聊天中没有听懂的词;
也会在看书的时候记下看不懂的地方,之后去查资料;
习惯以提问的方式推进对话,学了新闻之后,我常装模作样的说:“这是职业习惯。”但其实学之前我就已经是如此了。
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我总是会有颇细致的体会,以至于无论是在写作,还是在聊天过程中,对于很多很不起眼的东西,也会描述得非常具体。
因此时不时会听到朋友说:“咦,我怎么没发现?”然后忍不住重新去看,接着回来感叹:“真的像你说的那样诶!”
无论如何,我想这句话给我带来的利总是多过弊的。因为这句话,我才得以全身心的投入这个世界,关心着我周围的一切人和事。或许有时候会太过火?那也总比对周遭一切漠不关心来得好,对吧?
二
大约是上小学的时候,妈妈开始培养我写日记的习惯。
说实话,真不想写。
因此总是讨价还价。对日复一日上学的生活真心没什么感受啊!难道不是每天都一样吗?
妈妈说:“怎么可能每天一样呢?”就是每天一样嘛!每天上课下课,就连课间玩的游戏都一样。
妈妈让我每天写一版,我就不写;妈妈说你写五行,我就写三行,两行,一行,后来干脆龙飞凤舞写上六个大字“今日无事可记”。
姑且还不说坚持的困难,那时候还有写字的困难,有时候想写句什么话,结果有字不会写。
妈妈那个时候总是说:“日记日记,天天要记,一天不记,就会忘记。”可是我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值得记,忘记就忘记呗,谁稀罕啊!
为文章凑字数,简直是每个人在学生时代干过的事情。
在学完海明威之后,我甚至拿着海明威的文章跟妈妈叫板:“妈妈你看,海明威是个大作家,但他的文章都很短!”
我妈翻了个白眼,说:“你要是能写出海明威一半的水平,写的短也行啊!问题是你能吗?”
我当然不能。
于是乎当时有个段子让大家都忍俊不禁:老师要求写一篇六百字的作文,于是小明写道:周六,我家的狗不见了,于是我对着窗外大喊:“小白,小白,小白(此处省略六百字)”,直到晚上,它也没回来。
直到初中,才逐渐开始懵懂的感受到,每一天的不同:门口的樟树昨天落叶,今天长了新芽;好朋友昨天跳皮筋的状态没有今天好;今天数学老师讲课没带三角板;同学换了个新发型......
尤其是外公的过世,突然让我很后悔,为什么没有在他在的时候多写一写他。
终于,写日记成为了我的习惯。我会买很厚的,漂亮的日记本,郑重的在第一页写一篇前言,等写到最后的时候,写一篇后记,然后会在最后,邀请爸爸妈妈写评价和寄语。
在其中一本上,爸爸送了我四个字:“虚怀若谷。”
半懂不懂的。
毕竟那时候只知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因此谦虚是为了进步;
毕竟那时候学的是“满招损,谦受益”,因为谦虚“受益”,所以我们才谦虚;
因为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认同:谦虚是好事,骄傲是不好的事情,所以不管是真谦虚还是假谦虚,反正表面上就是要谦虚。
比如考试考得好,虽然心里乐开了花,也必须波澜不惊的说一句:“没什么,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明明心里想的是:老子天下第一,你们无人能敌。
出于功利的目的,我们需要谦虚的姿态。
虽然老师教我们要“表里如一”,但真当有人表里如一的骄傲自负的时候,又难免受到批评和打压。因此表里如一变成了口是心非。
换言之,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表里如一得不到正向反馈的环境当中,就不要指望人们能够表里如一。
因此那时候看到“虚怀若谷”四个字,并没有觉得有何特别。
爸爸说:“现在不懂没关系,你先记着,将来会慢慢懂。”
我依旧追问:“除了谦虚之外,到底还有什么意思啊?”
爸爸笑而不语。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出自《老子》,淳朴厚道,旷远豁达,心胸开阔。
谦虚有四重境界:谦卑,谦恭,谦逊,谦和。
虚怀若谷,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表里如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三
彼时刚出大学不久。大学里的一位恩师送了我一句话:“出了社会,你可以懂规则,但不要有江湖气。”
彼时我以为所谓的江湖气,是义字当头,或者是“三刀六洞”,又或者是“社会我X哥,人狠话不多”。
我又不混江湖,怎么可能江湖气呢?我心中暗想老师的操心太远了,我跟江湖,八杆子也打不着。
《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里,任我行对令狐冲说:“只要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啊?”
是非,恩怨,情仇,这大概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
所谓的江湖气,大概是一种经历挫折和创伤之后的后遗症。比如被人骗多了,就不再相信任何人了,甚至去骗别人;比如失恋多了,就开始带着一股子风尘寥落味儿,开始放浪形骸;比如失败多了,就觉得自己一辈子就这样了,因此玩世不恭。
所谓的江湖气,大概是一种被阅历腌出来的粗俗和鄙薄。
南怀瑾说:“读书为了明理,而非谋生。”
习大大说:“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
是了,读书可不是为了混江湖。生而为人,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江湖浊气重,人心浮且躁。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回顾这么多年,简单的这几句话,令我获益良多,越是长大,越觉得几句话含义丰富。在大家都不信的年代,信成了一种稀缺。信了去做的人,更是少。在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写下来,与有心人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