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一天:专门来走那些《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

我的一天:专门来走那些《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

作者: 阿佳儿 | 来源:发表于2021-06-08 08:25 被阅读0次

这周六,女儿上学,我们二人就想出去走走。

正好想起了前几天不经意看到的一本书《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被书中描述的特色马路所吸引,比如思南路:被唤醒的睡美人;香港路:留存原生态城市记忆;香山路:弥漫着欧洲乡村风情等。

其实,过去在黄浦区上班的时候,经常和同事一起吃饭、逛街、溜达,也走过不少那样的特色马路,只是当时的心境还不在欣赏这样的人文风貌。

而今,岁月的斑驳在思绪中蔓延,仿佛一缕清风,拂走了心中那份积落的尘埃,这份心境越发清明了。于是,我很想再走一走这样的上海路。

从哪条路开始呢?根据书上的目录,从上往下看,遇到第一条没去过的就先走一下,于是,“香港路”映入我的眼帘。

人常说:看景不如听景。的确如此。

当我们风尘仆仆地来到那条已经提前在心目中绘了一幅“原生态”的马路图后,我们满眼写满了“失望”二字。

马路大概只有两三百米长、四五米宽的样子,大约5分钟就可以走完。道路两旁的老房子经过岁月的洗礼,斑驳的白墙上刻画出了年迈的裂痕。

走完香港路,拐进了江西中路,突然视野变得开阔起来。因为这条路给人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感觉。

马路上人流不大,车子也不多,时不时过来一两个骑摩托车的人。

两边的居民住宅只有三层楼的高度,拱形设计的窗户,显示出优雅的气质来。外墙虽然有一些年代的痕迹,但青砖、红砖相互交错出细密的纹路,看起来很精致的样子。

电线在空中交互缠绕,很多都是解不开的死结。

看见一个门楼上写着“和平里”三字,LG说我们来仔细欣赏一下上海的弄堂。

定睛一看,我就被弄堂里浓厚的生活气息给吸引住了。弄堂的宽度大概有2米的距离,各种管子、电线都是裸露的,凌乱不堪。

两幢楼之间搭满了晾衣服的架子,零零落落晾晒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被单等,两边停了很多摩托车、电瓶车,时不时看到有小孩子在弄堂里玩耍。

此时此景,我突然生出一个年老想居住在弄堂里的奢侈愿望,因为我喜欢那种浓厚的市井气息,感觉人和人之间的距离都拉近了。

继续往前走,看见了一个二手商店,不自然地被吸引了进去。

原来,老板回收了很多70、80年代的东西,比如邓丽君的磁带、黑胶唱片,久远的收音机、留声机,古老的铜制暖水壶、暖水瓶,各种那个时代发黄的小人书、海报等,品类不少。

看着一个铜制的暖水壶,我很是爱不释手,于是和老板议价后,买了下来。

最后一站,我们去了全球最大的星巴克烘培工坊参观,体验那里的咖啡与其他门店有什么不一样。

在南京西路上,走过去也不算远。

进门之后,还是有点小震撼的,布局、陈设、面积,包括提供的食物与一般的门店完全不同,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

吧台式的销售方式,不同的吧台售卖不同的产品,还有衍生出来的文化产品,比如定制杯、T恤,包包,糖果等,应有尽有。

工坊里安装了很多烘培制作的设备,由于时间关系,我还没来得及弄清楚他们的工艺以及功能是什么,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感觉很炫,很高科技。

烘培机器很大,从地上到头顶,一线式的生产线,各式各样的咖啡豆在空中的管道传送,有点眼花缭乱。

当我还沉浸在咖啡豆在头顶来回穿梭时,听见一位妈妈和一个小男孩的对话。

男孩大概6、7岁的样子,妈妈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给孩子讲解咖啡的制作工艺,还提醒他要多观察,指着一个操作的设备提问,并拿出笔记下了一些细节,跟孩子说,不明白的地方,一会儿去问问里面的工作人员。

我被这一学习精神所打动。想着同样作为妈妈的我,在现场教学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既然来到了这里,那肯定要品尝这里的东西与外面的门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对于从不喝咖啡的我来说,为了体验一把,只选了一杯不含咖啡因的柠檬茶饮莫吉托,清爽宜人,一下子消除了身上的劳累。

扪心自问,虽然在上海居住了十几年,但每次逛或者玩都是走马观花,没有什么用心的。这次,以及以后,我都会特别走心,去仔细品味老上海的文化、韵味。

那么,以后在闲暇之余,我还会再走走其他的地方,其他的小马路,公园,纪念馆等,或许这也不乏是一种沉淀心灵的方式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一天:专门来走那些《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xxk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