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消失的大半年里,“在看”让人惊心动魄。
曾经微信聊过的一位候选人突然发来一条消息:“你要考MBA吗?”
刚刚看完一篇MBA攻略文的我脑袋一惊,不自觉的回复道:“为何有如此之问呢?”
对方解释道:我看到你看了一篇MBA攻略文。
接着告诉我是在“看一看”里发现我点了“在看”,而她正好在“发现”中刷“在看”,就这般巧合的像在故意抓取我的记录。
对方的话听的我脊背发凉,自从微信取消了“点赞”,代之以“在看”,也有一段时间了。但是第一次知道你点过的“在看”,盆友圈里的好友都能看到。
这就意味着,你的关注点,你的舆论倾向,你最近可能遇到的事情,别人都能通过微信发现。
甚至可以通过你“在看”的文章,分析你的性格特征,你的心理活动,你的工作状态,以及你的生活状态。
这哪里是朋友圈,简直是心理实验室嘛!
从2011年诞生至今,微信已经第九个年头了。当初的一款APP,如今早已成长为一个庞大的商业生态系统。
微信理应更注重用户隐私,产品改造和功能升级理应更中立客观。如此“在看”功能,腾讯究竟是怎么考虑的?如果只是为了给自媒体账号提供方便,则用心太过偏袒。你只考虑了那些辛苦运营账号的人,那用户的隐私置于何地呢?
如果是为了朋友间的互动,基于隐私窥探而建立的互动基础本身就是有悖交友之道的,这样的互动还有什么意义呢?
抛却隐私的问题不谈,点一个“在看”,可能是因为赞同文章的观点,可能是欣赏文章中的某句话,也可能号主是你朋友,你纯粹是友情“在看”。
但不管是何种原因,只要点了“在看”就是一种态度的表示,朋友圈的人都可能因为你的“在看”而选择点开文章阅读。若是一篇有深度的文章,则会赞赏你有深度;若是一篇肤浅的文章而认为你肤浅;若是一篇极具争议的文章,则会被认为“思想极端”或者“精分”。
更有好事者,可能将此作为佐证,扣上莫须有的罪名,沾上无妄之灾。
总而言之,你的“在看”,不止你在看。那些你看过的文章,还会轻易“在看”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