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自己想要的为什么总也得不到,动机,需求,期待觉察,预期管理的介入。
行为的产生是因为有了某种动机。动机又是有待满足的需要引起的。需要的产生是因为欲望需求有待得到满足。
两种矛盾左和右互相拉扯行为的产生,两种动机,一种前进去满足需求的行为动机。一种是满足需求的行为里会有某种不想要的副产品的动机。人就会犹豫是去行动满足需求,还是忍住未被满足的需求避免可能有的副产品。或者找个替代满足的别的方式。
人在欲望驱使下看不到里面产生的副产品和别的替代满足方式,进而去简单鲁莽的行动,行动满足了需求,而忘记了产生的副产品又让自己不爽,就会产生情绪上的落差,失落。进而就会思考是不是自己做错了,是不是自己的需要不合理,不应该,怀疑自己不应该有这个需要那?需求没有应该不应该,需求只是需求,只是满足需求的方式对自己是有利还是有害。需求是不能被自己压抑的。有句话说未被满足的总是跃跃欲试,越控制越失控。
或许这个时候就会,有意识的意识到,满足需要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是否值得。然后你到底是要满足这个需要,还是不愿意承受产生的副产品的代价,两个哪个是你更想要的。更想要需求得到满足,就得忍受相应产生的副产品。不想要副产品那只能放弃用这个方式来满足需要。
或者想想产生的这个副产品是否如自己想象的那么不可接受那,不可接受的理由是什么?对社会和个人自我发展有伤害么,还是没太多伤害,还是伤害只是自己想象的。或者是否还有别的方式可以代替来满足需求,而放弃原来纠结的方式。
为何事与愿违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需要和动机是否和别人的一致的。明确的,双方都是动机的出发者,也是诉求的期待者。因为彼此的动机与期待能达到平衡就会和谐。反之,如果诉求与期待不能平衡,用一个字来形容心理感受就是“烦”。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恶心”。
事实上,毫无动机的付出是不具备责任感的;若对方没有期待心理,所有诉求都是荒唐的。
当然,识别“诉求期待”是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大量的常识,了解对方的个性,细致入微的洞察力,识别的过程往往充满了赌性。除了策略意义上的诉求外,如果不能准确地识别对方的期待值,所有诉求结果必将是吞咽一厢情愿的苦果。说白了,就是一场不具备谈判资格,不平衡的诉求,必然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如此说来沉默是金是有哲学道理的。
所谓的期待值也是预期的管理,管理自己的预期和管理别人的预期。清晰明确的了解别人的期待和自己的期待。两种期待能否达到平衡。如果互相双方达不到期待值的平衡那双方的预期诉求都是没有意义的。
会看的、懂得观察的人,就能看到别人的动机和需求,糊涂不会看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动机和需求,对于别人的动机和需求也都不太清楚。那所有的行为都是在无意识,或是下意识之中进行,那也导致行动力一定会不够的,力度一定是很弱的。
如果自己的目标和动机不清晰,也不能很清楚的了解别人的动机和需求。就会容易把自己的需求当做别人的需求,也容易把别人的需求和动机当做是自己的,会很混乱。
有时候我们看到了别人的动机和我们的不一样,可能对方的动机需求里面有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可是我们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因为接受现实需要勇气的,尤其这个现实里面有对自我价值的整体否定,那就更不敢去接受这个现实了。
自我价值不存在的恐惧谁不怕那,太害怕了就会自我欺骗,就会装糊涂。其实有些现实我们终是要面的,就是有些人无论我们做多少,都不可能回应给我们同等的回报和期待的反馈。
其实想清楚了问题所在也没那么恐怖了,那只是需要和选择的问题,和是否有价值是否有意义没有什么关系,是每个人选择的价值不同而已。把问题想明白了,事情就简单了。
U>?��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