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语块理论

语块理论

作者: bgms | 来源:发表于2019-07-09 17:30 被阅读0次

    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模式也称为信息驱动模式(data-driven model),代表人物是高夫(Philip B. Gough)。该模式强调输入材料中的语言信息,认为阅读是从最小量的语言单位入手,人们理解事物不是依靠先前拥有的知识,而是利用刚刚得到的信息中的单词、句子等材料,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阅读的关键在于单词的辨认与注意力的集中。自上而下模式

    自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模式也称为概念驱动模式(concept-driven model),代表人物是古德曼(Kenneth S. Goodman)。该模式认为输入材料甚至某个符号都有可能激活读者大脑中的某些相关知识,从而使读者形成阅读定位,并形成对所读内容的预测。成功的预测可以使读者顺利完成阅读,反之读者不得不推翻自己的预测,寻找新的论据,并不断形成新的预测,直到完成阅读。阅读者要学会善于抓住文中提示,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进而理解文章,它强调读者的认知能力与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

    综合或交替模式

    综合或交替模式(interactive model)的代表人物是卢莫哈特(David E. Rumelhart)。该模式认为言语理解是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在良好的直觉条件下,直觉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加工,而随着条件的恶化,自下而上的参与也将逐渐增多。对于熟练的读者来说,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阅读是同时发生的,“信息驱动”过程能使读者很快地寻找、筛选和组织头脑中所缺少的新信息,而“概念驱动”过程则使读者的头脑迅速调动、收集过去已经掌握的知识,并对阅读内容作出预测,对已有知识和新信息加以比较和综合,通过对所做预测进行验证、补充或否定、修正等来完成对全篇内容的理解。自下而上模式对应着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者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就自然会阅读,显然这种阅读模式忽视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对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极其有限。自上而下模式对应着心理语言学,把获取意义作为阅读的目的,认为读者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阅读文章,而是利用已有知识对有用信息进行预测、肯定或反驳,显然这种模式对外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来说并不现实,因为其准确迅速辨认单词的能力不足以强大到支撑起有效的阅读。所以,近几十年来,阅读理论的研究重点集中到对综合或交替模式的研究,而其中的热点理论被称为“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ta)本是认知心理学中的术语,又被称为认知框架,它是个不断发生作用的既存知识结构,遇到的新事物只有和已有的图式相联系才能被理解。图式理论认为,在阅读中,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两种加工同时发生,输入信息作为实例证实图式结构中的相关概念或填补图式的空白,当输入资料提供的信息和读者的图式知识或根据图式知识所作的预测吻合时,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可促进两者的同化;而当输入信息与预测不吻合时,自下而上的运作过程帮助读者对此作出细致的信息加工与理解反应。这个过程既重视运用图式知识进行预测、推断这些高层次阅读技巧,又强调低层次的迅速解码能力。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这两种能力可以互为补充。如果读者低层次的迅速解码能力欠缺,高层次的背景知识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反之,如果读者缺乏对阅读内容背景知识的了解,就只能依赖对字面的解码来获取意义。如果读者具备较多的背景知识,在理解文章时,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就会和语言知识相互配合,构成阅读理解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而只有当这两方面联系起来以后,意义才能浮现,理解才能产生,阅读交际功能才得以完成。

    图式理论基本可以说明宏观上的阅读理解是如何发生的,但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如果微观上的字句不能看懂,宏观理解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这便又回到了我们最初的自我怀疑——单词和语法掌握得不够,于是,我们仍然要陷入单词和语法的汪洋大海中,对吗?而当我们背了很多年单词,学习了一条条的语法知识之后,发现自己仍然是阅读速度慢,写作时词不达意、力不从心,是这样吗?

    其实很早之前,研究者就发现,外语学习者与母语学习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母语学习者掌握了大量可以根据语言环境取用的语块单位,母语者的语言知识更多是以语块的形式出现,而非分析性的语法规则及零散的单词。因此,经过了30年发展起来的语块理论认为:语块是英语的基本语言单位,语言学习者若缺少足够的语块存储,语言能力就会受到局限。

    语块理论

    语块最早是由认知心理学家米勒(Miller)提出的一种记忆编码形式,即将若干小单位的信息联合成一个大单位,以便提供更多信息,简化记忆单位。他认为,语言的记忆和存储、输出和使用不是以单个词为单位,而那些固定或半固定模式化的板块结构才是人类交际的最小单位。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同了这一理论,并使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考伊(Cowie)把这些词汇组合称为构建语言的预制语块,这种公式化的语言,稍加变化或直接套用,就能输出地道的语言,它通常作为一个整体存储在记忆中,使用时直接提取,无需根据语法规则分析和生成。路易斯(Lewis)指出语块本身就有自己的语法结构,它是“语法化的词汇”,认为“句子是由语法化的词汇组成,而不是词汇化的语法组成”。辛克莱(Sinclair)指出,自由选择原则和熟语原则在语言中同时起作用,前者按照语法规则进行选择,后者则强调说话者构造语言时,拥有大量提前预制好的语块。

    如果对以上各观点做一个总结,那语块就是指语言中出现频率比较高,形式、结构和意义比较固定,运用语境比较确定,兼具词汇和语法功能,由多个词组成,以整体形式被个体记忆、加工、存储和提取的,成串的语言结构。

    运用语块理论来进行英语阅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阅读者在阅读中把小单位转化为大单位整块输入,可以节省从文字形象到语义构建的解码时间,使其更注重篇章意义的连接而不是若干独立的词或者某一句话,从而使其像母语使用者一样关注长串的语块而不是单个的词以及语法规则是如何把这些词黏着在一起的。

    有了语块理论作为前提,我们在词汇量的积累上,就要打破之前词汇量就是单词量的观念,要认清词汇范畴不仅包括单词,还有单词所构成的语块,如短语(in the end, catch up with),搭配(answer the question/the phone),习惯用语(I’ll get it, If I were you),固定句式(It is said that,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等等,理解这一点对英语词汇的学习、词汇量的积累,乃至整个英语学习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一点显而易见,那些从经典文章中习得的语块用在适当的情境中可以避免许多生硬的汉语式表达,既恰当得体,又可以为文章增色添彩,而这些靠自己运用语法规则的遣词造句是难以达到的。

    总体来说,图式理论和语块理论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如何像母语使用者那样来接收、思考、理解和运用语言,它们从理论角度进行论证,高屋建瓴地对外语学习进行本质层面上的指引,这些都是无数语言学家几十年研究的成果,像这样的理论还有很多,它们从各个角度对学习的实质进行剖析,各有千秋。它们可能不会让你立刻掌握一门语言,因为它们不是武打招式,但它们是内功心法,就像金庸笔下的《九阴真经》——天下习武之人尽逐之,就为了几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的大道理,而这其中的大智慧,想必你能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块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df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