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这周一APM的成绩出炉,终于正式出了A考的坑。从第一门课算起,一边全职工作一边考试,通过14门考试前后整整花了7年。不算是什么骄人的战绩,但至少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有了交代,也是为自己未来的职场发展拓宽了一条路。
所以这篇总结,是从一个无专业基础、无相关工作经验、基本靠自学的全职上班族角度来写的,希望我这一路走来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可以帮助到你的备考。如果像我这样的「三无」人员能在7年之内通过所有14门的考试,你一定在更短的时间完成。
如果选择了ACCA,就一鼓作气考完:
选择ACCA的初衷很简单:因为自己的本科专业是翻译,怕以后不好找工作,所以想要再学一门技能。ACCA这个证书在国内的认知程度比较高,进入门槛不高,像我这样非专业的人也能报考,所以就选择了。
我从2012年开始备考(当时已经开始工作了),到2015年的时候完成了F阶段和P1的考试,也就是在三年之内通过10门。按照这个速度,本来再过一年就可以通过剩下的考试。结果就在2015年底,我失恋了。那次失恋对我的打击挺大,差不多花了两年的时间才走出来。
在那两年的时间里,我的人生状态陷入了低谷,A考进度自然也停滞了:16年勉强过了P3,17年一门都没通过。等到18年想要再拾起来的时候,A考已经经历了几轮改革,以前的学习资料很多都用不上了。再加上工作繁忙,重新进入备考状态也花了一些时间,直到今年才彻底出坑。
所以我挺羡慕那些在校A考生的,那种「两年通过14门」的记录,只有在校生才能创造。对于像我这样的上班族,会有各种各样的琐事牵扯,我还在看到不少结了婚的考友吐槽「孩子都生了还没考完」。
如果你选择考ACCA,那么越早开始准备越好。如果开始考了第一门,就一鼓作气考完,一旦中途停下来,再拾起来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以我的经历来看,F阶段的考试只需要找到好的老师和课程,跟着课程认认真真的学一遍,想要一次性Pass不是什么难事。我当时因为懒,只是看了前几门课的讲义,没有认真听课。到了F阶段后期就基本上靠刷真题,也都顺利通过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F阶段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自己以前是怎么学习的,就怎么来。但到了P阶段,就是拼方法的时候了,因为所有ACCA的老师都会告诉你:P阶段的难度比F阶段要高一大截。
等我开始P阶段的考试时,先是复习了3天时间就侥幸飘过了P1(那个时候还没有SBL),后来复习了一个星期侥幸又飘过了P3。这两次考试给了我一个错误的印象,让我觉得P阶段好像也没有老师们说得那么难,于是对于P2的复习就没有投入太多精力,结果当然是栽了个大大的跟头,也创造了我个人的A考史上最低分。
等学到AAA(P7)的时候,因为总是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虽然最后也是低空飘过了,但学得非常吃力。
直到考到最后一门APM (P5)的时候,我才真正「开窍」了。虽然最后是58分,但我当时只做了80分的题目,按照正确率来算是72.5%的正确率。我对这个正确率还是挺满意的。至于是什么具体的复习方法,我会在明天的更新中详细解释,在这里先卖个关子。
到了P阶段,真题永远是最有用的复习材料,即使是所谓名师整理的notes,也是从真题中提炼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多练习真题。
通过练习真题,我们可以分析清楚两个关键点:
1. 题目真正问的是什么,以及这种类型题目的答题模板。也就是所谓的「题感」。
2. 帮助梳理出高频考点,针对这些高频考点是一定一定要掌握住的。因为考试中最可惜的,不是那些难题,而是那些本可以答对的题目。
考场上注意时间分配:
等到了考场上的时候,就需要注意时间分配,尽量把题目都回答了。假设你只回答了80分的题,就得要62.5%的正确率才能拿到50分。如果回答了100分的题,那只要50%的正确率就可以pass了。
这种时间管理的技能,可以在平时练习真题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具体做法就是把每一次练习当成模拟考,按照正式考试的时长给自己设闹铃。
每次考试肯定都会出现比较冷门的考点,如果在复习的时候确实没有复习到这块,就需要有策略地放弃,赶紧去做后面的题目。还是前面说过的那句话:考试中最可惜的,不是那些难题,而是那些本可以答对的题目。
相关文章:
考试不能定义你的人生,但能反映出你的人生弱点
来自北大学霸的「快慢复习法」
前一篇:
我的2019年第二季度阶段性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