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18.3.12日的清晨,失眠 —— 《1984》看了一多半儿,想要尽快啃完。于是在天亮前完成了最后剩余章节,明确了最终结局。
这是一本可以用一句话就概括出剧情的经典老书,但即便放倒2084也许都不会过时。本书最大看点在于作者细腻文笔 + 极权社会恐怖+人性深刻洞察。
一 书籍信息
1-关于作者
乔治·奥威尔 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社会评论家。他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记录着他所生活的时代,致力于维护人类自由和尊严,揭露、鞭笞专制和极权主义,并提出了超越时代的预言,因此他被尊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2-关于本书
《1984》是一部极具预言性质的政治讽喻小说,描绘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惧的泯灭人性的极权主义社会。在这个被称为“大洋国”的极权主义社会里,“你说的每一句话,发出的每一个声响都会被监听;只要有一点光线,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监视”,人性被扼杀,自由被剥夺,思想被钳制,而历史每时每刻也在被伪造。那里的人类生存状态,永远警示着人们不要走进这黑暗的悲剧。

二 线索梳理
1-国家背景
1.1-欧亚国有无垠的土地,占据亚欧大陆的北部,从葡萄牙到白令海峡
1.2-大洋国有广阔的太平洋和大西洋,领土包括南北美洲、大西洋各岛屿、英伦三岛、澳大利亚以及非洲南部;
1.3-东亚国领土面积较小,包括中国、中国以南诸国以及日本各岛,但边界常有变化,主要依靠人民勤劳多产;
2-部门设置
真理部,负责新闻、娱乐、教育、艺术;
和平部,负责战争;
仁爱部,负责维持法律与秩序;
富足部,负责经济事务;
3-统治设备
作者笔下的各种设备,在成书年代可以认为是“科幻小说”了。
3.1-电屏
低阶党员及群众无法关闭的监控设备(高阶党员可关闭30分钟),可监控屏幕对面人员的语言、声音,也可用来播放消息、通知、歌曲、视频等素材。
3.2-说写器
语音转文字的录入设备(必须用语音录入,可能也是为了方便监控和管理?)
3.3-气流输送管
在管道中以气流作为动力传输工作文件,或传递需要销毁的文件 —— 莫非后来ZRAR的真空气流传输管道也是看了《1984》得到的灵感
3.4-记忆洞
被遗弃的文件扔进洞内焚毁,永久消灭,修改过的文件得以存留。
4-统治方法
4.1-篡改文件
此处可直接引用三处原文,领略作者和译者的文风。
如果所有的记录都口径一致——那这样的谎言被录进了历史,最终就会成为真实。“谁控制过去,”党的口号如此说道,“也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当下,也就控制了过去。”
根据电屏的播报,似乎人们发起游行感谢老大哥把巧克力配给量提高到每周20克。而仅仅在昨天,他回忆起来,才有播报说巧克力配给量会减少到每周20克。才过去了二十四小时,怎么就能够把事实真相活生生吞掉了?是的,他们就真的把事实吞掉了。
如果根本没有任何久远的记忆显示世界曾经并非如此,又有什么理由感到无法忍受呢?
4.2-减少词汇量
通过改造语言以禁锢思维,再次引用原文。
最终,思想罪将不可能发生,因为根本没有字词可以将其表达出来。所有必需的概念都只能用唯一的字词表达,这个词的含义无比精确,所有言外之意都将被清除并遗忘。第十一版里,我们已经离这个目标不远了,但这个过程在你我死后仍然会继续下去,年复一年,词汇越来越少,思想的范畴越来越小。当然,就算是现在,也毫无理由或借口为思想罪开脱,这是个自律和现实控制的问题。但到了最后,就连这点也不需要了,语言完善了,革命也就成功了。
4.3-组织
社区活动:所有党员必须参加,如缺席活动可能会招致怀疑和抓捕;
思想警察:抓捕言行不符规范的人士;
儿童特工队:监听家长,并及时向思想警察举报;
青年团:鼓励禁欲;
二 个人感触
1-关于剧情
第一章:男主角(温斯顿)思想有些“异动”,总觉得哪里不太对;
第二章:男女主角愉快的生活在了一起,尽情的**;也在寻思着“寻找组织”;
—看到此处我在想:这书没多少页了啊,难道他们找到组织以后,就成功起事了?看篇幅也不够了啊—
第三章:男女主角遭遇“钓鱼执法”,男主角最终被处决。
—果然没有出现大反转,毕竟这本书也不厚,不太可能写成“可歌可泣的革命史和反抗史”—
2-关于文字
不仅是对原作者,同时也要对翻译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本书思想大胆,想象力丰富,且文字亦极富画面感,很多涉及细节的描写,我甚至觉得 —— 影视作品甚至可能无法表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当然了,影视作品可以借用光影和音乐)。
随便摘几条
温斯顿突然转过身来,摆出一副安静乐观的样子,这是面对电屏最得体的表情。
写日记本身并不违法(因为已经没有了法律,所以没有违法一说),但如果被发现,很有可能会被判死刑,至少也得判二十五年劳改。
一个高大肥胖的男人在试图游走的过程中,被紧随其后的直升机射杀,一开始他在水中挣扎前行,随后他进入了直升机的射程,接着就被打成了马蜂窝,身边的海水被染成了粉红色,他一下子就沉下去了,就好像水从他身上的弹孔灌进去了一样,观众在他沉下去的时候哄堂大笑。
一种夹杂着恐惧与报复的癫狂,对杀戮、折磨、用大锤把人脸砸得稀烂的渴望像电流一般传遍整个人群。甚至违背人的意愿将其变成了面部扭曲、尖声叫嚷的疯子。不过,人们所感受到的狂怒是一种抽象而没有任何指向的情绪,可以像喷灯的火苗一样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身上。
“他们不能去看绞刑,很失望,所以就这样子了。我太忙了没空带他们去,汤姆又在上班回不来。”
“为什么我们不能去看绞刑?”小男孩大声嚷道。
“要去看绞刑!要去看绞刑!”小女孩边叫边跳。
那天绞得真是漂亮,”塞姆边回忆边说,“不过他们把囚犯的腿绑起来真是大煞风景。我喜欢看那些人双脚乱蹬的样子。最精彩的是到最后那些人的舌头会伸出来,颜色发青,青得发亮。最吸引我的就是这类细节。”
他面前的人行道上也有一小堆瓦砾,瓦砾中央有一条鲜红色的东西。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一只被齐腕炸断的手。除了近手腕处血肉模糊,其他部分毫无血色,就好像由石膏制成的一样。
他一脚把它踢到水沟里,然后绕过人群拐进了右边的巷子。过了三四分钟,他离开了被轰炸的地区。附近街道上肮脏拥挤的生活照旧,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 总之,这是一本既可以快速通读以了解剧情的经典书,又适合慢慢咀嚼字里行间带来的想象空间。
结束语
终于在2018.3.12日完成阅读,but —— 其实这本书是外国孩纸的中学必读书单内的素材之一。类似题材还有《蝇王》、《动物农庄》,有位大咖观点是“这几本书一定要趁早读,想象力很大胆,能刺激年轻人去思考”。
好吧 …… 我是年轻人,我是中学生 😁
本文更新于2018.3.12日的清晨,同步于2018.3.14日,鉴于编辑器及更新同步的缘故,诚邀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飞扬日知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