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但凡显现出来的万事万物都体现了天道的仁之德。而这道看不见摸不着,但隐藏蕴含在所有事物的运行使用中。而天道对万物的这种作用又和圣人不同。天道无心没有情绪没有忧虑,圣人还是有所忧患的(以教化苍生为己任)。天道这种对万事万物的无心之为却是大德的体现。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圣人将教化众生,让矇昧的人看到天道,充分地了解和运用天道行事为目标。时刻都不停地学习提高自己是一个人可以彰显的最大的与天道合的最好的品德。
生生之谓易。成像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天地间万物的生死更替,此消彼长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这一切显现出来后面驱动的是乾的力量。而坤遵循乾的指引,依照乾行事。
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要想知道道大的以及精细的变化就用占卜的方式。根据变化去调整自己的行动就是做事。无法占卜预测的地方就是神。阴阳莫测。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所以《易经》无所不包无所不至。无论看似多么遥不可及的事情都可以在《易》中找到对应的解释。而眼前细微的事情,即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也体现着道。《易》把天地人所有的事物都完全的包括其中。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乾呢,看起来不体现作用的时候其实是在专心地蓄势。而一旦需要行动的时候简单直接,催生万物。坤呢,不行动的时候很收敛,动的时候就是开辟生命的动力。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天地的作用在于其广大,无所不至;而季节、时间都是万事万物变化的体现;阴阳的力量如同日月呈现出来的样子。此消彼长,互相促进互相配合。《易经》体现出来的天道即仁即善和圣人要帮助大众的最高品德相契合匹配。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孔子说:《易经》讲的是天下最大的道理。所以《易经》是圣人所依据推崇的最高的品德,也是圣人成就事业的目标。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
人要学习、了解、知道应该遵从的、顶礼的以及该遵从和注意的。应该以天的大德为遵从和敬畏,以地的承载能力为榜样。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天地自有运行的规律,变化就在其中。
让事物的天性都呈现出来就是《易经》中讲的天道。
这一章学来,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允许”。允许一花的绽放,允许一草的生长。无论这花长在路边还是这草生在石缝。让他们承载在天地的力量和孕育去生在。如同降生在世界上的小小孩。让他们按照他们天生的对生命的渴望去蹦去跳,去观察去体验。而不是根据大人的偏好或者恐惧去束缚和阻碍他们。“静以专,动以直。”静的时候知道我们在发展什么,动的时候知道我们行动的目标。
从十二感官来看,之所以那么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词不达意、心不在焉。我想这些人本来就具有的听见、看见、言中、意会的能力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干扰甚至破坏了。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都没有好好格物的机会。大人对孩子的失望来自于孩子没有按自己对孩子的期望行事。而孩子本身因为大人的失望或者情绪或者说教也失去了自己本身具备的很多特质。于是,对做事情没有兴趣、对生活没有热情。成人说一说才动一动,完全没有主动性。到头来,成人也还是各种不满意。
如果成人可以秉持“静而专,动而直”,不断学习,按照“成性存存”去看待孩子,孩子们会更多机会格物,会有更多机会自己发现规律以致知。那么经由他们自己的内在动力去做的事情会让他们感受更深刻。会更有动力去做更多的探索。那么这种内在动力就是他们自己的“成性存存”。
而我们成人唯有“崇效天,卑法地”才有可能慢慢走向“成性存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