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罗马十二帝王传》中提比略的章节。
早时候学历史,不觉得这个职业会有什么高尚之处,现在却觉得一个历史学家在写作的时候,确实应当秉笔直书,历史春秋就在一杆笔里涂涂抹抹,谁也不知道过了千百年时光,流传到后人手里的是哪一版本的描画。
读《罗马人的故事》里,提比略是个沉稳而寡言的人,忧郁孤独。而在《罗马十二帝王传》里,他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伪善而淫荡的暴君。纵然导师告诉过我,这本书类似于我们常说的“花边新闻”很多的记载算不上正规严谨,我依然感觉胆寒。现代人已为提比略正名,他慢慢的从层层迷雾中走了出来。
读这段历史给我最大的震撼还真不是他的艳情记载,我想知道为什么帝国中后期对提比略的记载如此混乱,评价也如此之低。是因为他的过于小气,还是因为长期居住在卡普里岛,他抛弃了罗马人民,罗马人民也抛弃了他?这是我明天要去寻找的论文。
以笔证史。
{毕老师授课}
希腊对于真理的探索是出于一种看的状态,也就是视觉认知,而这种认知对于一件事物来说是肆无忌惮的进行打量的,而“视觉充满了暴力”,希腊的科学更多是推理性,而非实验性,而现代的更多是实验性。因此希腊的视觉原理发展到了极致,而视觉原理是应当拉开距离的,因此希腊的神庙以及黄金比例等空间艺术发展完善。而中世纪采取的方式主要是聆听,聆听上帝,因此中世纪的时间艺术做的出类拔萃,聆听是一种接近距离,最大限度的接近天庭,如哥特建筑等,同时类似音律等艺术就很发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