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阅读中长大的,换句话说,我的人生很多时候是在阅读中度过的。 在四十岁以前,我一直是个女书呆子,由此,我认定孔子说“四十而不惑”的确是至理名言。在我人生前几十年的光阴里,我一直活在书本的世界里:我在书里看够了人间悲欢离合,强烈地体验着喜怒哀乐各种复杂而丰富的情感,用心感受着世界的或温暖或狡诈,或真诚或阴险。
让我一直看书的最初动因,除了想从中寻找到生命的智慧或者生活的真谛外,还让我能够从日常的生活中剥离出来,游离开去,甚至超脱而出,去过另外一种精神的生活。这种状态就仿佛自己原本是天上的仙女,却每天来到凡尘体验俗世生活,但每晚必须回到天上去才能好好入睡;又或者如一个在世俗生活中跌滚摸爬的疲累之人,偶尔总要出门旅游狠狠地逍遥一番。
但是,我致命的弱点是,天真地以为那些只是属于书本的世界。也就是,无论仙女还是凡夫、疲累之人还是逍遥的游客,我始终将之当作是两个世界、两种生活。
也就是说,在我这里,书本世界归书本世界,实际生活归实际生活,我从来没有想过它们其实应该是融为一体的。书本中看到的,我在生活中是不会与之划对等的关系的,更不会用书本上的东西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再直接一点,书本中的坏人,我从来不会想到生活中其实都有他(她)的影子;人性的弱点,其实在生活中更加真实地存在着;书上说“最毒妇人心”等论断,一定是长期积累的经验总结。
这就是我呆的地方。当然,说得好听一点,是我善的表现。由于长期似梦似幻地生活着,最终由于过分的不入世,而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
这一撞有一撞的好处,我忽然被撞醒了。
在一阵紧接着一阵的撕心裂肺之后,以往所看的书全部化为我的养分。我开始向那些跨越时空写下优秀文字的智者借力,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冷静地看待生活和生活中的人和事,用他们的教诲和经验去作深刻的自我剖析,用他们的探索简省我对人生之路的探索。
就这样一切彻悟了,贯通了,融合了。
我如凤凰涅槃一般,获得了重生。
现在的我,完全可以有滋有味地俯瞰芸芸众生,内心更多的是坦然,是安详。
阅读的作用,原来是一种后劲。
当很多人在倾诉,很多人在发牢骚,很多人有困惑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我没有任何想不通的心结,我完全可以去安抚那些受伤的心灵,我完全有能力为他们指点迷津,世人的困惑已经不成为我的困惑,世人也已经伤害不了我了。
阅读的后劲是强大的。
虽然它没有捷足先登的优势,没有早慧早聪的心机,没有“出名趁早”的的功效,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生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人此生的幸福或者不幸,要到临死才能下定义。
林语堂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把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个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也丧失殆尽了----
而我觉得,读书本身就是一个乐趣,为了乐趣而读书,这是读书的最大目的。而优雅也好,风味也好,改进心智也罢,都应该算是读书的附加值,或者是结果。这些结果是自然而然得来的,算是书本对读书人的犒劳,但的确不是读书人最初追求的初衷。



](https://img.haomeiwen.com/i7896069/597ec3a8f0bfb935.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