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午,他们睡了我没睡。晚上睡的晚,早上起的早,在一起看纪录片的时候悄悄的进入了自己的生物钟,醒来可以吃午饭了,很享受。有时候忙,有时候闲闲,不断的改变是生活的情调。
看到男孔雀王因阴郁而离世的消息,悲叹他终究没有走出自己设置的那个坑。干国祥老师提出的“全人之美教育”太精髓了,人终究是人,自我发展有尽头吗?自我发展在不同的环境下有可比性吗?可自我的能动性可以不断的提高,教育者教育的应该是孩子对自我的掌控能力,而不是无止境的与他人攀比。
为什么要强调孩子阅读,因为在书里可以看到自己,与那个自己对话,加快自我的循环更新,就像一个产品的不断升级。如果一个人一年又一年没有一点变化,他和所有的植物一样只是遵循了大自然的规律,不,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下,许多植物也开始通过变异不断地升级,这样才可以活下来、开花、结果,繁衍下去。难道人类的使命不一样?我们通过改变自己的心智,为社会贡献力量,共同推进人类这一物种的繁衍。
2.
有两个主要身份对于我来说目前尤为重要,妈妈和老师。共同之处是培养自我成长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育人。和孩子在家相处,随时随处都是,聊天、做饭、打扫卫生、个人内务的整理、饲养宠物、和亲戚邻居的沟通,看书、看电视、到大自然中去等等。在班级里主要通过学科教学。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处处都需要智慧,智慧从哪里来,阅读、总结、反思、实践。
3.
儿童读物的美妙之处常常把抽象的东西实物化。契科夫有一篇写“懒惰”的小说,比喻为情人,抽离的如此形象。“穿靴子的猫”难道不是忠诚、智慧的抽离?“伊卡洛斯”难道不是青春期自我管理失败的抽离?早上和家福聊天,运用这种手法给他编了一个园丁和花园的故事,园丁不控制自己的恣意妄为,只靠激情管理花园,有两株花枯萎凋谢,但高大的苹果树还在,不知道园丁以后会怎样管理他的小花园?孩子感受到了故事结尾的悲哀,我把改编的机会留给了他,希望有所触动。
4.
今天强制性看纪录片,显得比昨天充实的多了,精力过盛的时候就给他读书,反而成了催眠曲。
就按着上面的思路,做个智慧的妈妈和老师,首先不能间断了阅读。
5.
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上面的4条就是本着逆向设计来行文的。我存在的意义是育人也是目标,育人的手段是什么?从学习中获得的方法和技能。设计的学习体验是什么?是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量身定做的执行程序和随时的调动。比如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孩子,通过聊天代入英语,在词汇学习方面获得自尊,试着用句子表达在某一话题下的需求,再到段落,包括段落的听说读写看。不同的话题内以此反复,学习能力和学科知识螺旋上升,通过时间的沉淀,走向个人的成长之路。
6.
太阳不太强烈的时候,准备骑行周口,打卡关帝庙,所以提前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