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原文,百度搜索,结合自己的理解总结如下:
1.鲁迅的《采薇》,和《诗经 采薇》都是借助薇草表达思想感情。
鲁迅的《薇草》通过叔齐和伯夷的故事,另辟蹊径,从另一个角度讽刺了国人墨守陈规,不知变通,一味遵守教条,通过吃薇草而最终饿死的桥段,讽刺了国人的守旧意识。
《诗经 采薇》通过薇草的变化作为时间主线,表达对于战事的厌恶。
2.武王伐纣,讨伐不道,深得民心,却被哥俩解读为不忠不孝,放着太平日子不过,矫情不食周粟,墨守祖制,归隐山林,以薇草为食,岂知被村姑抢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土之上皆为周粟,最终饿死。
和诗经中的虽然岁暮归家,但至少远离战场,理应是高兴之事,反而忧心忡忡,对战事无法忘怀,有其曲同工之妙。
3.此外,诗经中的匈奴侵略,和鲁迅文中日本侵略的背景也有一定关联。借机讽刺胡适:武力侵略是侵略,文化殖民难道就不是了吗?和帝国主义过招,还用在乎什么祖宗旧法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