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繁华无比的街道,高门大户并排而立。它们群列道路两边,无需门票,每一扇门都在等待有人去推开。这条建造于南北朝时代的街道生活着各种人物,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但凡有点个性的人,只要你想看,掀开《世说新语》便可。
像是参观一座闻名已久的古宅,如果只是看其中文辞长短精炼,等于只看到古宅露在外面的雕花石刻,并没有真正懂得它。如果有了前言或序跋做引导,则等于听了一场简明扼要的介绍。从前我不喜欢看序跋,这或许是因为有一些书的序跋过于严肃或者有意抬高格调,读完后再去看正文反倒形成了先入为主或者被序跋里的语气弄得僵掉。为避免这样的误读我在购买时特别注意出版社和编辑人。好的出版社会爱惜自己的羽毛,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流程,确保经他们印刷出版的书籍没有字体或印刷质量问题。同时,他们也会有较好的排版外观,这样读书时总会令人赏心悦目有种说不出的舒服感。对于编辑则更重要了,编辑决定内容。正规大学做学术研究一般十分谨慎,做学问不能节省的时间坚决不节省,这样能确保里面的知识内容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碧莲老师编写的这本书不花哨。书中有朱老师的照片,十分平易近人。为编写完这本书她甚至带病上阵,一本书从承诺去做,到完成出稿,一做就是近十年。书籍出版不久朱老师就离开人世了。这是做学问的老师做引导的先生。今日能读到这样的认真的文字仍能感到卷面传来的拳拳之心。
当然修建这座高大宅子的人不是朱老师,而是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是一部专记前代遗闻轶事的笔记小说,产生在中国小说成形之前。如果单看书中文言故事---看得懂的话,里面涉及许多当时人物的风貌、思想、言行和社会的风尚、习俗。据说单单是其中涉及的人物就有一千五百多个,因此这本书一向为研究汉末魏晋间历史、语言和文学的人所重视。刘义庆也因此书而名垂千古。
珍珠被灰尘遮盖,水帘洞后别有洞天。这样的文言文之美因为凝聚和隔世带的理解力不同,并不能得到及时理会。更何况市面上鱼目混珠,令人难以分辨。朱碧莲教授做的《详解》,除了保留原文,白话翻译,还附有南朝梁人刘孝标原注以及她本人的注释、评析等,既参考并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又力求保持原著的本来面貌,同时不回避疑难问题,对生僻之字加以注音解释,以方便读者阅读欣赏,深入理解《世说新语》的意蕴。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是名副其实的详解。如此我也因为打开了这本书,享受到这片阴凉。
魏晋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最黑暗的时期,士大夫多虚无、厌世、颓废,或乖僻、消极、放荡,时时流露出生死无常、叹老嗟伤的感慨。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背景,人性在《世说新语》中像是演绎了一场夸张的舞台剧。里面的故事有的是夸张或者是道听途说,但也有故事是真实发生。在了解这样的历史背景后,再去看此书,虽然每一篇故事都很短小,但用笔深入,精悍而用力。
我曾经为错失的文言文追悔,那是因为没有考好过文言文试题。在中年时有幸读到朱老师编解的这本《世说新语》,因为一些尘世的经历和感悟,如今读来有不同感悟。文言文,何止是解题的文言文,更多的是人生体味。所幸,我们没有生活在那样旦不保夕的动荡年代,也无需面临生不如死的煎熬。社会是进步的,站在今天看那些历史尤其能深切感受到现代社会的美好。虽不需要忆苦思甜,但读这样的书却是在人性和历史时空中自如穿梭。如此,便不觉得需要追悔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