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特别喜欢读文言文,《道德经》、《世说新语》、《史记》等,每每读来都感觉荡气回肠,回味无穷。也许是年龄到了这个年纪,愈读文言,愈是觉得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可惜少时,只是上了两年的私塾,跟随长辈,学得一两篇古文,没有形成系统。后来上了公学,语文的教导也大部分是在归纳中心,划分段落,背诵文章中度过,痴学数载,不知有多少渐长。
记得少时村子里有个长辈,曾经为燕京学生,可惜没有读完就赶上了兵役,将青春热血抛洒在了疆场,后来也没有完成学业。但是在我小时的印象里,相较于不识多字的族里人,他算是个文化人了,锦绣文章,张口就来。他是我小时候的偶像,可惜斯人已去,不能追也!
我小时和其他几个堂兄弟,最喜欢就是到他家去玩耍,那时的村庄还很小,每家的围墙还没有那么高,土坯的房子有很大的缝隙,但是冬暖夏凉。现在已经看不到这种人工堆砌的老房子了,不是年久失修,人口迁移,便是被推倒重新建设了。想来现在若是能留下一两个房子,作为忆苦思甜的教育模板,也是不错的。只是这种景象,再也寻不到了,很多的老一辈人陆续离去,这种手艺也渐渐随他们去了。
那时们最爱听他讲《西游记》、《三国演义》。我最爱的是赵子龙,七进七出救幼主,还有真假美猴王的片段。每次听他讲故事,都觉得很开心,比老师上课有趣多了。
那时候的我们还没有电灯,一家家都是用的煤油灯,所以总是日落而息,日起而作,也没有什么时间的概念。在听他讲课的时候,天不知不觉就黑了,我们却没有困乏,反而精神奕奕。那时的故事课,好像是我们童年里的一抹彩虹,现在每每想起,都觉得温暖。每次的下课铃声响起,就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因为又可以去听他讲故事了,虽然有些听了很多很多遍,但总是听不够。每次都央求着他再讲一遍,再讲一遍。他也很有耐心,现在想来竟没有一丝的厌烦。也许是因为我们是他的晚辈,也许是我们的到来让他的生活不再那么孤单,也许他闲的无聊,也许他需要有人倾诉吧。这个秘密,已经成为永久的秘密了,只能让我糊糊的乱猜。
他有许多的钢笔,毛笔,有时还会练习毛笔字,一手行楷在我看来写的相当出众,楷书也写的很不错。我记得他曾经对我们说过:“你们现在还小,正是练字的好时候,一定要写好字。刚开始的时候,不要着急,要慢慢写。写字和做人一样,要堂堂正正,顶天立地,像个男子汉一样。字也是这样,只有堂堂正正,看着才有骨气,才好看。”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好走出这片土地,不要像你们的父辈一样,年复一年,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都待在这里。你们要出去,要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们小时候,听不懂这话,只是呆呆的点头。现在懂得了些,可他已经不在了。
他很少跟我们说他年轻时候的事,我们问他,他也没有回答,只是经常的发呆。看着窗外的风景,呆呆的看着那里,一动不动。我看着他消瘦的身躯,总是不理解,为什么他的腰这么正呢?虽然年老,可精气神依然十足。
他的经历,我大概是从我父亲那里听来的。只是说曾经去燕京上了大学,后来被抓丁当了兵,经历了抗战,解放战争等等。不过当时村里人以为他都死了,没想到突然有一天,突然的就回来了。从此一直没有出去过,就这样在村子里呆了一辈子。受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不过这些是我爸爸听我爷爷说的,而我又是听我父亲说的,具体的已经不可考了。
他的离去是在我上大学的第一年,寒假过年回去的时候,我父亲跟我说的。他走的很安详,什么话也没有留下。前一天还见他有说有笑,第二天就走了。人们都说这样的死去,是有大造化的。没有给儿女添麻烦,也没有受罪,只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坦坦正正的人才能有这种福报。我是相信着的,他的一生,从我记事起,好像就没有和谁起过争执,麻烦过谁?反而在我们小时候,还经常给我们发糖吃,讲故事。逢年过节还给我们写对联,一笔一划认真的在写。谁家有个争执,总是去请他做协调,而他也总是不辞辛苦,妥善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生的好人,在高龄的时候,无疾而终,是有大福报的。
后来我去过他曾经住过的房子,里面空空落落的,什么都没有了。曾经的挂满毛笔的笔架,砚台,还有那挂着他对联的中堂都不见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有蜘蛛侠纵横交错,灰尘满地。我也终于找不到了那曾经坐过的小凳子,见到他那挺直的腰,还有满脸皱纹的笑脸了。他走了,带着他一肚子的秘密,我好奇的秘密,走了,找不到了。
他的一生,经历了这么多,好的不好的,痛苦的,快乐的,无人知道,就这样悄悄的走了。留给我无限的哀思。
今日看顾颉刚的随笔,触文生怀,谨有此记,致我的蒙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