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
尚书殷仲文以朝廷音乐未备,言于刘裕,请治之。裕曰:「今日不暇给,且性所不解。」仲文曰:「好之自解。」裕曰:「正以解则好之,故不习耳。」
白话
东晋尚书殷仲文考虑到朝廷还没有雅乐班子,就过来给刘裕说希望能想办法组建一个。刘裕答复他:「天天忙得没有空呀,再说了,我生性也不懂音乐。」殷仲文做进一步的劝说:「只要喜欢,听的久了自然就会懂的。」刘裕说出了真心话:「正因为一旦懂了就可能会好这口,所以才不接触它,不去懂它。」
小史公言
南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出身贫寒,而且刚生下来母亲就死了,当然没上过多少学。不上学不一定没有学问。「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讲的是自身修养方面方面的学问;而在经世致用方面,更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两者才是真学问,不一定非得在学堂从先生那里学,其实做先生的又有几个人能有这样的真学问;通过自己善于观察的眼睛,勤于思考的大脑,从每一段人生经历中都能悟得一些世间的真理。
刘裕做得很好,真正在生活中学到了学问。所以,不用读书他也知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一方面投入多了,在其他方面的投入必然会变少;好了音乐这口,会浪费很多时间的,他要用自己所有的时间去实现人生的梦想。刘裕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平定天下;以他那样的穷苦出身,这个很难,所以他必须努力,集中精力做好这一件事情。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集中不要分散,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在军事上,老毛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理论;在成功学上,有「缩小你的关注圈」的理论,其他可能还有吧,记不起来了。
反之,就会出现俗话所说的「样样通不如一门精」。同时学习10个东西,都学习到一些皮毛;只学习一个东西,学到精通,哪个好?讲到这里,道理已经很浅显了!
PS
1、古人欣赏音乐,不像现代人那么方便,他们没有录音机、没有Mp3、也没有耳机,需要坐下来,喝着茶或者喝着小酒,让身后的音乐班子现场演奏,所以很需要时间的。
2、刘裕:父亲刘翘是个小官吏,薪俸不多,生活不是很宽裕。刘裕在家排行老三,出生后母亲就难产死了,刘翘看着这个克死自己老婆的小子很是厌恶,直接想将他扔掉了。幸好刘裕的婶婶是个善良的人,把他抱回了自己家里,断了自己三个月大的儿子刘怀敬的奶,用来喂养刘裕,刘裕的小名「寄奴」可能就是这么来的吧。长大后,从军了,作战勇猛,史上记载了很多刘裕的光辉战绩;赶上桓玄篡位,刘裕拉上自己的一帮兄弟起来弄掉了桓玄,帮助司马家恢复了东晋。快60的时候,终于忍不住,搞了个禅让,做了南朝宋的开国皇帝。
3、写到这里,我决定暂停一段时间,原因嘛,就是因为上面所说的道理。不过,决不太监,我会回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