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那里看到一瓶酒,一时兴起,就问朋友要了来喝。
这是一瓶邵阳老酒。打开后就能闻到记忆中的那股酒香。关于酒的记忆大多是来自于小时候爷爷的碗吧。很小的时候,就会好奇爷爷碗里那清澈香郁的液体到底是什么,只知道是酒,而且是小孩子不能碰的东西。偶尔会用筷子蘸点酒喝,这大概就是我儿时对酒全部的记忆了吧。奶奶一直禁止我喝酒,只是现在可能是因为长大了,也就不管了。
我正式开始喝酒是上大学,高中三年,如果没记错,应该只是升学宴喝过几次。大学第一次喝酒是在室友生日上,后来我自己18岁,喝了半箱吧。我第一次知道酒喝多了会头疼,会吐。后来的每一次都差不多是这个结果了。我不常喝酒,只跟几个朋友一起喝过。我还记得有个货边喝边哭的样子,笑死我了。不过,都定格在记忆里了,好久不见。
酒似乎适应所有的情绪,离别,忧伤,烦恼,欢欣。我似乎开始理解大冰对那种苦味的酒的爱,醉翁之意不在酒,因为不是酒鬼。喝酒更看重的是人,是环境,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个有故事的人,有一壶酒,就有一段述说。酒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的地位很高。尤其是文人,都比较爱酒。李白就不用说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是酒后的作品。似乎酒总是能够激起这些文人的创作愿望。这种愿望为以后的中国留下了很多不朽。
有人云,一醉解千愁。亦有人云,举杯浇愁愁更愁。酒存在的意义似乎就是给人们一个发泄的渠道而已。我们能在醉酒的时间寻求片刻的安逸,不必去理会世间纷扰。虽然这个时间很短暂,但是好多人都喜欢这个时候的宁静,我也一样。不需要去想太多。虽饮少辄醉,却也乐此不疲。我不喜劝酒,随性而行,莫强求。感情深与否也不是一杯酒所能决定的。
酒似乎是最适合离别的。我特别喜欢柳永,喜欢他的词,喜欢他的酒。喜欢他的“都门帐饮无绪”,那是她给那些娼女的最重要的东西----尊重。他的一生,一大半都是在酒与女人之间度过,她们懂她的孤独和落寞,他引她们为知己。但奈何时运多舛,她的知己在他走后只有一个人等到他回来了。那些都是他无力改变。“昨宵里恁和衣睡,今宵里又恁和衣睡。小饮归来,初更过,醺醺醉。”这些思念全都化进了酒。也成全了他的盛名,“凡有井水处,便有柳永词”。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柳永写的。酒入愁肠,七分化作了思念,三分啸成了不甘。靠着酒写出来的词,虽没让他飞黄腾达,但是足以名垂青史。有人评价他浪子,的确如此。一生只做了几年官。但是当官期间政绩斐然,此乃达和穷之区别。诗与酒相融,酒与心相通,如是,足矣。
杨慎有诗云“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苏轼也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本为尘梦,既有美酒,何不饮之?梦醒之后该散的都会散的,惜缘随缘莫攀缘。而酒应该是这些复杂情感最好的载体了。再多的话,也不必多言。我想当年对杜康来说,酒只会是一种饮料吧。但是多年之后,这种液体和这个字成为了一种文化,这大概是当年的他怎么也想不到的吧。
酒也适合郁闷。这点大概数李白最能懂吧。虽然李白这人人品不行,但是他的诗和酒却是享有盛名。李白和杜甫是朋友,都是诗人。杜甫这个人出身疾苦,写的诗很多,但也有几首谄媚之词,为了一官半职能如此,如果真当了大官也不敢断定会如何。李白生活的年代更好,火灾盛唐时期,唐玄宗又赐金放还,所以也就多了一份率性,纯真。他的诗太多,不胜数。不管酒能否解愁,他都是喜欢的。
“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判叫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这是纳兰喝的酒,醉酒的和没醉的都已经分不清了。说没醉的总是醉的,说醉的总是清醒的。其实,又何必在乎呢?醉酒之后,不还是清醒?罢了罢了,我也贪片刻心静吧。他的诗总是避免不了惆怅。熟为人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也是绝交诗。他总是那么的温文尔雅,却又那么多解不开的结,这些惆怅无人懂,也只好寄托于酒了。
几千年过去了,酒早已不再是当年的酒了 ,我却希望能回到过去,去尝一尝那梦中的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