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歌《氓》赏析

诗歌《氓》赏析

作者: 阳光正好_27cd | 来源:发表于2024-02-29 21:44 被阅读0次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卫国民歌。卫的都城在河南朝歌(淇县)一带。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弃妇诗。

春秋时期,虽然封建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的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但在婚姻中的两性不平等现象已经形成了。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里,妇女的婚姻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氓》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造成的压迫。

这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情节线索:“恋爱结婚”——“婚变”——“决绝”。以感情发展变化(时间)顺序。

第一节追叙“氓”向她求婚的情形。这位女子对“氓”一片真情,一直相送到“顿丘”很远的地方,并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我认为,后两句不是表现的女子的软弱忍让,而是表现的女子的温柔娴良。这样,全诗第一章这位女子善良温柔的形象已浮出水面。

第二节叙写她怀着一片痴情与“氓”结婚的经过。“复关”,“氓”居住的地方。这里是借代,以“复关”代“氓”。这一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此时的女主人公已轻信了“氓”的誓言,已完全坠入爱河而不能自拔,见不到心上人,“泣涕涟涟”;见到心上人,“载笑载言”。同时与后文“氓”的“二三其德”形成了比照。对誓言的轻信,对卦象的轻信,使“氓”最后如愿以偿,也一步步将她推入了悲剧的深渊。

第三节写她悔恨自陷情网。一开始用了“比”,拿“桑之沃若”,来比自己的年轻美貌。再用“斑鸠食桑葚”比自己沉溺于爱情之后不堪设想的后果。据说斑鸠食桑葚过多会昏醉。此时,这位女子已开始觉醒。接着,以此起兴,引起所咏之词,通过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运用对比手法,暗示了悲剧的必然结局。“说”通“脱”,“解脱”之义。

第四节写她被遗弃因而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一开始也用“比”,拿“桑黄而陨”喻自己青春不再、容貌衰老,暗示了“氓”变心的原因,不是她品行不端而仅仅是容貌衰老!再通过叙述在“氓”家里的吃苦受累却被遗弃的经过,对“氓”的三心二意作了强烈的控诉。至此,女主人公的反抗精神已显露无遗。这一章借景言情的一句,“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写得含蓄而深沉,将这位女子的孤独无助、悲愤之情推向了顶点,这怨恨之情就像那滔滔淇水之潮一般难以平静。

第五节写她在婆家的苦状和被遗弃后的不幸处境。这一章主要表现了这位女子的勤劳朴实。“氓”的心愿已足,对她的凶暴,与她的辛勤操劳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位女子没有过多的指责的话,但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沉重,“此时无声胜有声”,内心的怨恨悲愤之情正如潜藏的急流一样正积蓄着力量,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然后又运用烘托的写法,用娘家兄弟的不理解与嘲笑来衬托她独自伤神的处境,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她冷静地思前想后,反思这多年来的生活,加深了对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的了解,促使了对封建礼教的反叛,促成了她思想的成熟。

第六节写她复杂的悲愤心情,并表示与“氓”彻底决裂。这白头偕老的想法徒增了女主人公的怨恨之情。然后又用“淇有岸,隰有泮”反比自己痛苦无边、没有尽头,再通过回忆幼年的欢乐及山盟海誓想到如今“氓”的背弃诺言,她不再去想这些伤心的往事,发自内心地果敢地喊出了“亦已焉哉”,第五章中积蓄的反抗力量如火山一样爆发了出来,促成了她与“氓”的彻底决裂,也促成了她个性的张扬。这在当时应当说是惊天动地的一声呐喊,也为后世女子追求自己的个性树立了一座丰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歌《氓》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wq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