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这么一本如此一本正经的书看起真的特别费劲,让人坚持读完的信念真的不太强,一天磨一点,却也总算是讲这本书读了一遍。却也发现枯燥的字句下也有些不一样的让人深思的问题。
《学会提问》从书名就一目了然,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让我们学着如何提问。倒也奇怪,从小我们就会提出许许多多令人头疼的问题,而且大多问题可不是在《十万个为什么》中能够轻而易举就找到答案的。提问,这么简单的动作,为何还要教我们如何提问?主要是要教会我们养成批判性思维,批判的选择,批判的接受。
作者在第一章就明确地提出了两种思维方法,海绵式思维与淘金式思维。海绵式思维方法类似于海绵和水的相互作用:吸收。吸收的知识越多,就越能够理解它的复杂性,并为以后进行更复杂的思维提供了基础。而且它这种思维方式是相对被动的,更容易集中我们的心神,注意力。但它不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方法来确定信息和观点的正确性。而掏金式的思维为积极的读者和听众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你需要自己使用这种模式来评判所见所闻的价值。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的获得;而淘金式思维强调与知识积极的互动,两种方式可以互补长短。
2、3两章节内容概述了文章的基本结构要素:论题、结论和理由。当我们要对一位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前,我们要先弄清作者的论题与结论,明白他到底在讲些什么。论题分为描述性论题和说明性论题,描述性问题会涉及到这个世界的过去,现在及将来;说明性论题往往是关于社会问题的争论。论题或是作者直接在文中明确给出,或是需要我们自己在文中寻找,论题常包含在结论中,而作者对于问题的任何答案都是结论,“结论是由推理产生的,它起源于原因”,所以,没有支持的言论仅仅是一些观点而非结论。
接着,就是弄清哪些词句有歧义,需要更加注意文章在语言上的细节。“决定是否赞同某个观点的根本一步就是确定关键词或关键句的准确含文。如果你不能成功地弄清楚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你就有可能曲解作者的观点。”但在实际上,我认为不必要所有的文章都需死抠字眼,部分只需浅尝辄止的文章就不需要找歧义啦。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可能与作者的某些观点结论产生分歧,作者的价值观与你的价值观不一致时从而会产生价值观冲突。假设是作者没有明确表述的思想,寻找价值观假设,“一是寻找理由所需要的假设,有了这些假设理由才能支持结论(这种假设叫连接假设);二是寻找能证明理由的真实性的假设。”
接着第七章作者开始介绍谬误,我们都说,真理与谬误之间只有一线之隔,或许时代不同,情况不同真理性就会有所差异,谬误也是一样,寻找作者推论中的谬误很考验一个人的能力,也是你是否认同作者观点的一项。
八九及后面几章节的内容围绕证据,干扰性原因,数据等进行了介绍,哈哈,自己感觉有些无聊呢。
对我来说,这本书相对我们7月的《如何读一本书》要有趣的多,作者在介绍每一个点都穿插了许多例子,边分析,边介绍,深入浅出,更加容易理解。但却也逃不了些许的枯燥,还是需要我们耐心看,仔细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