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美国学者司徒琳写的有关中国明末清初的历史书。这几个月因为对明朝历史,尤其是明末历史产生了兴趣,杂七杂八的翻了几本书。这是其中一本。
本来早就在得到里面搜到了这本书,也读了个开头,可是因为《明朝那些事儿》太有吸引力,中断了一段时间。看完《明朝那些事儿》,认真看了书后的参考书目,这本《南明史》赫然在列。我想,还是应该把它看完才对。最起码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总是不会错的。
这本书有一个特别显著的特点,翻译者也特地指出:
美国汉学有其明显的特点:首先是学术严谨。举此《南明史》为例,其书原文近三百页,而注释、地图、索引、参考书目和附录等就占据一百三十多页。书中所列中文、日文和西文参考书目达三百多种。
从内容的比重来说,按照我的粗略感觉,正文也就占了一半左右,就算比一半多,恐怕也有限。而有关正文的注释、参考书目、相关地图、索引等,占了另一半内容。按照译者的理解,这代表了美国汉学的“学术严谨”。我对美国汉学没有了解,不敢妄下断言,但是书后附了那么多的参考资料,有助于研究这段历史的人整理资料,那是肯定的。
司徒琳认为,有明一代的官僚集团有两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第一个就是所谓文官与武官,第二就是大臣与皇帝。这两个关系处理的不到位,是一直存在的,但是随着明朝历史的延续,问题程度越来越大,最终影响到了政权的存在,不但崇祯因为这两个问题不得已在煤山上吊,后来南京的弘光,浙江的鲁王,福建的隆武,两广的永历,都是因为这两个问题的不断恶化,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实事求是的说,只要有人存在,就免不了存在不同意见。所以说,有不同意见是常态,也正是因为这个常态,如何处理不同意见,显得尤为重要。很明显,最起码明末的所有官僚,都没能够处理好这个“意见不同者”的问题。明亡于党争,几乎可以成为史学家的共识(当然还有别的问题,但是党争之祸超越了所有其它问题)。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并不仅仅从明朝开始,正是对以往矛盾的深刻认识,才促使朱元璋废掉了丞相这一岗位,并且留下遗训,以后谁敢说要恢复相位就直接抄家斩首。可惜的是,朱元璋虽然认识到了问题,但是仅仅简单取缔,这个措施实在有问题。虽然他的后代们限于“孝”的含义,没有大张旗鼓地恢复,实际上后来的内阁,权力之大,比相权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核心。只要把国家看成一个人的私产,并且这样的认识在整个官僚阶层占了统治地位,权力不管怎样分配,都不会出现一个理想的状态,只能是在出现某些强力人物(比如朱元璋、张居正)的时候,矛盾被隐藏,而一旦这些人谢幕,矛盾就会被显露出来,继续发挥其治理社会的反作用。
尽管与书中所体现的并不一样,司徒琳在后记中还是很谦虚的说,并不想对崇祯死后到永历结束这将近二十年的历史做出结论,只想通过一个“外国人”的视角,为研究这段承前启后的历史提供一些思路。确实,司徒琳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西方典型代表,做到了后记中自己所表示的内容。
不管怎样,感谢司徒琳,给了我们认识南明那一段历史一个很有意识的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