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闲暇,偶然间看到某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关于《大明王朝1566》复播的文章,洋洋洒洒把这部拍摄于十年前的历史正剧捧上了天,谓之十年来始终保持豆瓣高分(9.5)的神作。于是,为明史所动,接连恶补:从近来大火的《万历十五年》到历史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再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一路窥探,一路叹息。
明史随想 明史随想明史随想
中国封建两千年,有明一朝三百年。人们常说强汉、盛唐,即使是重文轻武的宋朝也依然是中国古代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的巅峰,而大明呢?我们似乎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
大明很奇葩,正如它的缔造者——朱元璋一样。血液里的基因决定了自成祖以下,也就是朱元璋的孙子辈起,一代比一代奇葩。
仁宗即位不到一年,就因为性病暴死;宣宗游戏无度,死于三十八岁的盛年;英宗时太监王振专权,几乎亡国;代宗懦弱自私,死时刚刚三十岁;宪宗好方术,专宠方士和太监;武宗荒唐放纵,胡闹了一辈子;世宗的年号嘉靖被海瑞解释为“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穆宗纵欲过度,死时三十六岁;神宗在位四十八年,三十年不上朝,大臣们都不知道他长得什么样儿;再下来,就是一月天子光宗和当时圣上天启帝了。很显然,这父子两个也不是什么出类拔萃之辈。
当然,也有另类。他是明孝宗朱祐樘,一个好人,一个好皇帝。几千年来,我们似乎重复着同一种游戏——权力与利益的游戏,整日都是永远也上演不完的权力斗争、阴谋诡计,令人厌倦到极点。可是,对于那些故纸堆,我们始终保持热情。因为在那些充斥着流血、屠杀、成王败寇、尔虞我诈的文字后面,人性的光辉与伟大将永远存在。朱祐樘从出生到去世,一辈子没有享受什么福(在一群太监和宫女的拼死保护下出生并存活),历经坎坷受过无数恶毒的伤害,却最终选择无私的宽恕。他很少体验皇帝的尊荣,却承担了皇帝的全部责任。
在饱受苦难之后,选择宽恕并且发誓不愿他人再承受这些苦难,这是人性的光辉。
明史随想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当我掩卷合书,心中无所适从,那种感觉很奇妙。当我们以上帝的视角,窥探那些发生在几百年的事时,感慨惊讶于历史发展的重大拐点和王侯将相的浮沉命运,常常只是决定于一阵风、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眼神而已。于是愕然:我们所认识的所谓厚重历史,却总是以偶然、戏谑的方式被书写,实在令人唏嘘。
可转念一想,这确又是偶然中之必然,历史规律本就如此。千百年的人和事,于史书里,不过几句话。在这个舞台上轮番出场的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消沉,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们来说,只有几页纸。前一页他很牛,也许后一页他就怂了。王朝更迭,也是如此。
除了极其个别几个大牛能给历史改道之外,同一件事,无论大小,无论史书记载与否,张三不干,就会有李四去干,是谁并不重要。千年以降,历史真正的主人一定是每个时代里默默无闻的普罗大众。也许是稻田里辛勤劳作的老农,是官道上来往的商贾,是朝堂上进言的官员,是孤灯下苦读的学子。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在半饥半饿里绵延生息过来的。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明史随想
正义总是迟到,文明总是被野蛮打脸,似乎就是历史的常态。从这个角度上说,委实令人悲伤。面对高尚者的灵魂,我们除了泪流满面之外,竟手足无措。
没意思,太没意思了。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