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这么好的事》是大学时老师推荐的。还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在图书馆的某个角落读完了它。深深被它吸引,原来读书真是一件这么美好的事。
在这之前,我没有读过《快速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等“读书指南”。它和它们显然有着本质区别。它:感性。它们:理性。
本书作者张新颖老师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写本书的初衷也是为了应《上海中学生报》编辑之约,专门为广大中学生读者撰写的。一经出版便受到了读者们的喜爱。这是一本小篇幅的书,总共加起来不到160页。文字庄谐并备、张弛有度,令读者感到平易近人,又深受启迪。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本书的精彩之处吧:
1.为何读书
生活中,不乏有这样一类人,特别爱买书,把书放在自己的房间里,仿佛这样就拥有了这些书。其实不然,真正拥有一本书的意思是:阅读它,通过阅读使书的内涵进入自己的精神和心灵。
因为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不会白读,它会一直在我们身上起作用,成为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恒定事物,哪怕我们已经都忘记,甚至想不起读了哪些书。
它让我们进入另一个精神世界,是一种朝向自我、理解自我、产生自我意识、形成和塑造自我的运动过程。
较真的朋友可能会问了,读书真的有这么重要吗?不读书不也照样活着?是啊,的确如此。但是我们要知道,活着和活着之间是有巨大区别的。
在那个动荡不安年代,熊秉明说:“好像有了它在,我的生命也就有了安全。”沈从文的包袱里始终背着各种书籍,他在筸军统领馆陈渠珍身边做书记时,每天接触大量古书、字画等,他在《从文自传》里回忆道:“这份生活实在是我一个转机,使我对全个历史各时代各方面的光辉,得了一个从容机会去认识,去接近,进而对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产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
2.读书的挑战
如论读书多么重要,总有人不读书,同时会找各种理由。
譬如:时间不完整;没有舒适的环境;没有良好的精神氛围。甚至,光线太弱、光线太强、声音太吵、蚊子太多,这样的抱怨不过是为自己开脱而已。
因为困难,才觉快乐。
读书的快乐是克服困难之后获得的。如果因为困难而放弃,那也就放弃了更深的快乐。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放弃,而是探询真正适合自己的书。那么又该如何选择书呢?一次,一位想要从事文学的青年问鲁迅,应该看什么书。鲁迅说,这实在是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他对于读书的一贯观点是:和“实社会”接触。不要盲从别人的意见,做一个思索者和观察者,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3.如何读书
说了这么说,那到底该如何读书呢?佛吉尼亚·伍尔芙说:做普通读者。即使你有强烈的企图心和求贤若渴的欲望,也应该怀着平常心,这样才能吸收和享受读书给人带来的多方面多层次的丰富益处。书也不是无条件对谁都敞开的。
当然,世界上有这么多书,你是都看么?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当你逛书店或者图书馆就需要你做“书的侦探”——在短时间内进行略读,做出最初的判断。比如,对书进行整体翻阅,关注书名、作者、序言、后记、目录等。
那么一本好书,我们到底该粗读、细读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场景,当你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边读就在边想,这么好的书,等这一遍读完,再读一遍。但最后你发现,再也没有第二遍了。所以,如果你真打算读一本好书,最好是细读。必要时,还可以重读。病床山吉辛惋惜的说:温雅的安静的书,高贵的启迪的书:那些值得埋头细嚼,不仅一次而且可以重读多次的书。可是我也许永远无机会再将它们握在手里一次了。
如果说没机会重读是一种遗憾,那么就在阅读的时候做好读书笔记。不仅帮助我们记忆,更是帮助我们整理内容、观点以及将自己的感受、想法形成相对清晰的表述。
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我们面对的信息纷繁复杂,不少人生出这样的疑问:读书会被替代吗?答案还是否定的。阅读只因阅读经验的唯一性而存在。坦然面对形形种种的新发明,继续享受读书的乐趣,毕竟,读书——这么好的事!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作者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一种朝向自我、理解自我、产生自我意识、形成和塑造自我的运动过程,这是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力。
但事实上我们有不读书的种种理由,因为读书太难了。怎么办呢?我们要探询读书的乐趣,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书。
世界上的书太多,还是有很多我们不要看的书,要学会做书的侦探。对于一本好书,我们可以粗读、细读、重读,写读书笔记。
互联网时代,阅读也受到了挑战。不必抱怨,阅读只因阅读经验的唯一性而存在。
人和书的交流与人和人的交流是一样的,如果你对书好,书也会对你好。拿起书架上的书,找到自己的精神和心灵空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