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继续学习乐评人文章,以及…他们跟持反对意见的人的辩论,挺有意思的,好几次看着看着惊呼出声。
他们都提到了“市场”的问题,乐评人的观点是:那些水平不过关的音乐人却占据着大把的资源,这是一种“畸形”。对此,我是赞同的。
有多大能耐,就端多大的碗。而不是受众让你端多大的碗,你就端多大的碗。
现在有些倒置的是:很多人都认为市场决定一切,即消费决定生产。
乐评人明确表示,他们不满某些人气高却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的音乐人是因为他们才不配位,当一个人的名气、金钱、地位和资源超过了他的实力,这会让那些真正有实力的人更难有出路。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另,很多人认为,一首歌曲好不好听,取决于它能否打动自己,能产生共鸣的歌曲就是好歌。
这是很主观的想法。
学习了专业人士的文章之后,我这么思考的:普罗大众无法从专业角度分析一首歌曲,他们对一首歌曲的评价只能停留在主观层面,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我认为这首歌曲好不好听”和“这首歌曲好不好”是两个概念,不能混淆。
“这首歌曲好不好”是需要客观分析的,它的优劣不因人的主观判断而变化。
很多人常说的“这首歌曲打动了我”,甚至以“这首歌曲打动了我它就是好歌”下定义,这都是脱离客观事实的。
通过学习,我发现我又差点忽略了一个问题:主观层面的感染力是不能脱离客观的技巧和实力基础的。学习更高级的技巧有利于表达,那些感染力强的作品都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
跟写文章类似:很多人也会以“这篇文章能否打动我”作为它的优劣的评判标准,但实际上,感染力是无法脱离写作基础独立存在的。只有不断学习,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写出好文章。脱离基础空谈感染力,那只是无病呻吟,太主观。
我们很容易把“感染力”和“基本功”放在对立面,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认知畸形”。
有人说:评价一部作品的价值,不就是主观思考?
看到这,我真是笑出了声。
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认为艺术作品不存在客观价值?
社会是由不同的阶层组成的,对某一作品,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有人能欣赏,有人无法欣赏。但这并不影响它的价值,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古希腊时期产生了四音音列,然后在这基础上衍生了不同的调式(开始只有四种,后来发展为八种),这从复杂度上就开始进步了。再有,中世纪早期的基督教音乐(以格里高利圣咏为代表)是单声部音乐,在9世纪开始产生的奥尔加农是西方复调音乐的开端,一开始只有2个声部,后来渐渐发展为3个,4个。这就是技术的进步,无论别人怎么看待,这都是音乐技术上的进步。
这就是客观事实,无法否认。不能因为大多数人不会欣赏,就认为这是不存在的。
事实上,我们需要承认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审美水平跟不上客观事实的发展。这才更加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永远都不懂如何欣赏艺术,但是我们得去学习,而不是因为我们不懂就抨击艺术。
这也有些倒置了,真是怪相。
同时,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个人风格”和“曲风”的区别。
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涵盖了R&B,Funk,Rock,Hip-hop,Dance,Jazz等多种元素,只是这些都很MJ,这就是个人风格和曲风的区别。
即每部作品带有创作者的个人风格不等于这些作品风格单一。
类似写文章,同一作者的文章,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是这个人写的,这是他的个人风格的体现,但这不代表他只能写小说,或者只能写散文。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针对某些问题,其实想想阅读理解题就能明白:阅读理解题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呢?如果评价一部作品无法从客观事实进行分析,设置阅读理解题还有什么意义呢?
阅读理解题的设置就是想让我们看到自己现阶段的不足,促使你不断地学习。当你的文学素养提高了,你就能理解好作品好在哪里。
继续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