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网络
故事书V.S.阅读习惯
会弹琴的人,可以用音乐丰富生活;会画画的人,可以用创作满足人生;会阅读的人,可以永远不寂寞。弹琴、画画似乎可以靠后天练习养成;那么爱上书、喜欢阅读呢?坊间好像没有这样的才艺班,要教养出这种孩子,于是变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愿望。父母送孩子学才艺、学语文,时间、金钱花得无怨无悔,那么更重要的阅读习惯,又该如何养成呢?
*念得够久、够多,孩子就愈能体会阅读之乐。
书和孩子不是天生就会互相吸引的,我们帮孩子念故事书,就跟商品在做广告一样,只要广告播得够久、够好,我们就会愈发认同这项产品的可信度;同样地,只要父母的故事念得够久、够多,孩子就愈能发现书本带给他们的愉悦感受。
让孩子爱上书本、主动阅读的秘密在哪里?就是父母要不间断地帮孩子念故事书,而且从愈小开始愈好。就这么简单吗?没错,而且这是父母最积极主动的做法。「积极主动」乃是造就成功的基石,我们不能只是听天由命,光想靠老天爷送我们一个天生爱书、喜欢阅读的孩子而已。
「没学过注音符号,就直接去上小学」-我为什么对儿子这么有信心,敢让他输在起跑点?
其实,对从小饱听故事书的孩子来说,故事里丰富的背景知识和语汇基础,就是让他们得以从容面对各种学习的根本;而他们在学前对语文长期的耳濡目染,就是我对他们的信心来源。当孩子熟悉了注音符号之后,我还是继续念故事书给他们听。由于听力会走在阅读力之前,三岁的孩子可以听五岁程度的故事书;五岁的孩子,则可以听国小程度的故事书。会不会认字的「技巧」并不是重点,对书本有没有「热忱」才是关键。技巧可以靠短时间密集学习,但热忱可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了。
*别光「叫」孩子看书,请直接拿书「念」给孩子听
女儿在完全没有外来压力的情形下,直到小学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主动阅读书本里的文字,面对这么久的「自动自发酝酿期」,换成是大多数的父母,早已心急如焚——「注音符号学了这么久,怎么还是光看图、不读字呢?」「老师规定的图书馆借书,明天就要还了,怎么连看都还没看呢?」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不要光用嘴巴「叫」孩子去看书,请直接拿起书本「念」给孩子听。
所有优良的教育方式都无法速成,只要我们持续地念故事书给孩子听,一旦将「自动自发阅读」的开关启动之后,父母只要顺水推舟,确定孩子身边的书本不虞匮乏,这个一辈子受用的阅读嗜好,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念故事时间,就是爱的时间好品格的孩子、大能力的孩子、专心的孩子..不要以为这是我当初念故事书给孩子听所想要达到的目的,通通都不是!那是结果,是自然而然、日积月累所得的结果。
之所以先讲结果,当然是希望这些有形的东西,能吸引住现代忙碌父母的目光——「哇!她的孩子一点都不让人操心,她是不是有什么教养孩子的诀窍?」诀窍、秘密、快捷方式..这些我都没有,我有的,只是做父母都可以付出的耐心、爱心和时间。九年前,看着还在襁褓中的婴儿时,我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会是什么样的孩子呢?在我根本不确定这些好品格、大能力一定会发生在他们身上时,到底是什么力量,让我无怨无悔、甘之如饴、日复一日地为孩子念故事书呢?打开故事书,和孩子分享「爱的时间」
*念故事书时,不要只想着品格与能力
可能是静静的午后、可能是冷冷的冬天,也可能是手边工作刚好告一段落,只要我大喊一声:「说故事时间到了!」不论孩子在家里的哪个角落,总是会连忙朝我飞奔而来:「我要念这一本!」「不行,我要念那一本..」「妈妈今天很有力气,一人选一本,全部都念!」于是,欢欢喜喜的我们三人,便跳上软软的床铺、钻进暖暖的被窝,彼此肩靠着肩,听我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故事。不论外面的天气多么恶劣、环境多么吵杂,我总觉得那小小的被窝,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地方。
有一天,孩子不论走到天涯海角、或是经历多少人生起伏,这个童年的回忆,都将是陪伴他们一生的重要情感。这就是我当初帮孩子念故事书的动机,就这么简单。当父母想要帮孩子念故事书时,不能一心只想着好品格、大能力。一旦让亲子交互沦为有目的可图的心态,我便要怀疑父母的耐心可以持续多久?教养孩子的过程可不是一百公尺的短跑,而是需要耐力的马拉松;如果不能细细感受说故事时的那份幸福,父母可能在忍着性子帮孩子念了三个月,却纳闷怎么还看不到好品格时,便认为:「这方法没用,别念了!」然而,其实心目中期望养成的孩子就在眼前,只要父母继续往前走,就一定会看到的。
*念故事书不是工作,而是你对孩子付出的爱
对学前年纪的孩子来说,父母就像是他们的天与地;他们最爱的人若能放下全部的工作,只是专心地为他们念个故事,即使没有对他们说出「我爱你」,孩子也可以深深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每回当孩子听了一堆故事书之后,我似乎总能感受到他们心里的那份满足感;那就像是我们自己读了一本好书、或看了一部好电影之后,所获得的那种充实的感受。
我常常在一边念故事书时,一边冷不防地给他们一人一个吻、或是说声「我爱你」;也可能在他们问了一些令人赞叹的好问题后,只是故意瞪大眼睛,对他们投以佩服、赞叹的眼光。这时,我每每可以看到他们的眼睛里透出幸福的光芒,脸上则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孩子上小学后,我开始为他们读精采的章节故事,因为内容较多,必须分天分次、慢慢念。而每当一有新的故事开张,虽然明明已经看到孩子听得津津有味了,我却还是淘气地问他们:「好不好听?」当听得目不转睛的孩子每每爆出一句:「好听死了!」那份满足的神情,就是做妈妈的我无穷幸福的泉源。
念故事书不是我对孩子所做的工作,而是一种生活,一种感动,一种活在当下。每一本书,都是父母给孩子「爱的库存」孩子还小的时候,我总爱让他们坐在腿上,我会一边热情拥抱他们,一边不疾不徐念着一个又一个故事。
有一回,已经读小一的儿子依偎在我身旁听故事,我突然像是想起什么地对他说:「咦!你还记得小时候,姐姐去上学以后,你总是坐在我腿上听故事吗?」然后他便立刻跳到我腿上,想要重温小时候的甜蜜时光。只是「岁月不饶人」,小一的儿子即使个子并不特别高大,但他的头就是会硬生生挡在故事书前面,让我念起来挺别扭的,但我们俩都舍不得离开这份温暖回忆,就还是这样把故事书给念完了。如果帮孩子念故事书是「爱的时间」,以一天一本来计算就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年就是一千本;这一千本相当于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的时间,也就是父母给孩子「爱的库存」。
*请和孩子眼望眼、心贴心地交互交流
我们常有机会听到父母对子女的抱怨或无奈:「这孩子很不听话,我好说歹说,他老是当耳边风,根本管不动!」「老师对这孩子很头痛,我也是威胁利诱、用尽各种方法,为什么他还是我行我素呢?」
问题的根源,可能不在于孩子听不听父母的话,而是父母平时和子女的对话与交集都是哪些内容。如果亲子之间不交集则已,只要一有交集,不是催促、就是责骂或抱怨;即使是和善的父母,也常因生活步调太过快速,和子女的沟通慢慢只剩下日常生活的对话,这样又如何能苛求孩子和父母心灵相通,并且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关爱呢?当孩子兴高采烈告诉我们一件事时,我们可能正想着公司的业绩数字;当孩子很有自信地拿刚完成的图画与我们分享时,我们可能正在洗碗。现代的父母已经愈来愈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虽然不至于会说什么「好烦,走开!」之类的话,却可能不自觉地用「嗯!啊!」应付孩子,不然就是用一句「等一下」堵死一切。
我们也不是故意不理孩子,但是「等一下」的结果,常常就变成了「不了了之」。日复一日,亲子之间真正的交心交互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却从来没有人发现,「爱的库存」在教育功能上的重要性。我家先生的工作非常忙碌,根本是朝九晚九,虽然他是个爱孩子的好爸爸,只要一放假总是以孩子为重,开车带孩子到处玩,但有一回我还是提醒他与孩子的交互太少了,这当然招来了他的抗议。我说:「你虽然陪着他们,但是在家里时,你就像个活动家具;出门去玩,又变成了开车的司机。仔细想想,孩子已经九岁了,你真正放下工作与杂务,静静和孩子眼望眼、心贴心交互会话的时间,到底有多少?」你和孩子应该要一起下盘棋、一起骑车去兜风,而不是他拼图,你在旁边看报纸;他骑车,你还是在旁边看报纸。
*「爱的库存」愈多,孩子也愈容易受教
如果父母能藉由念故事书,慢慢累积这些「爱的库存」,在短短两、三年之间,或许还感受不到它对教育子女的影响力,但等到有一天,我们要在生活中教导孩子规矩、或是设下父母的规范时,就会发现我们给孩子爱的库存愈多,孩子就愈容易受教。当我要为孩子立下规矩时-早上自己起床、自动写完功课、每餐吃青菜、饭前不吃零食、在7-11不买玩具、不看电视、不玩电玩,不只是毫不费力,而且他们愿意遵守的程度,甚至超过我的想像。孩子犯错当然是难免的,但不管错误大小,道理只要解释过一次、甚至不用说第二次,他们就不会再犯了。「我轻轻地说,他们重重地听」,不用威胁、不用利诱,孩子却不会将我的话当耳边风,其中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就是「爱的库存」。
别以为这些爱的库存得浪费我们好多时间去累积;这些一点一滴的爱,孩子都会感受于心,而且一定会在某方面回报给我们。爱孩子的方式很多,亲吻、拥抱、买玩具、吃大餐、出国渡假...;但是,千万不要错过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因为它同时兼顾了关爱和教育的功能,这是对孩子最重要的两件事,却可以透过念故事书达到一举两得的双重效果。爱孩子的父母们,有谁愿意错过它呢!
故事书的插图,是美育的最佳教材女儿在两岁半时,我曾经用坊间流行的方式,以字卡教她认国字,这是一种藉由孩子对图像的记忆,每天做三次、每次练习几分钟的简单方法,而女儿也在短时间内就神奇地认得了许多国字。我原本还惊讶于女儿的「聪明」,但后来与朋友谈起,才知道大多数孩子都能靠这种方法快速认字。
但是,我那经营幼稚园的母亲所说的一番话,改变了我的做法。她说:「观察幼稚园里那些认字、读字能力发展较快的孩子,往往会因为专注于阅读文字,而忽略了绘图的欣赏。」母亲只是将她观察到的正反两面情形告诉我,而我当下就打住了教女儿读字的工作。
*经典童书的插图,就像一座「书本美术馆」
我为什么不再教孩子读字了呢?因为在德、智、体、群、美之中,美育是最抽象、也最难教导给孩子的;但故事书中的绘图,其实就是教导孩子美育的最佳素材。想想那些禁得起时间考验的绘本童书,那一页页呈现在孩子眼前的插图,就像是把美术馆的名画搬到眼前一般。当我一页念过一页时,有时文字较多的页数会需要停留一段不算短的时间,而几本故事书念下来,就等于陪着孩子逛了一趟美术馆。
而且,只有学龄前的孩子有这样的能力,对于「书本美术馆」可以一逛再逛、百看不腻-有经验的父母应该都知道,对于同一本故事书,孩子往往可以一听再听、一看再看,好像永不厌倦。就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不用分心去阅读文字,所以他们可以全心全意地去感受故事、欣赏绘图。绘图的欣赏应该要比阅读文字更为优先,因为在整个人生中,阅读的机会非常丰富,但只有这个年纪的孩子有此能力和兴趣,可以只用耳朵多听我们朗读,眼睛则能盯着绘图看个不停。所以我当然很想好好把握这个阶段,让他们多欣赏美的东西。
*技巧可以速成,美育的感受却必须发自内心
送孩子学音乐、学画画,似乎是父母除了智育以外,最常为孩子做的美育投资。然而美育是一种感受教育,而非只是教会孩子如何弹琴、如何画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没有发自内心,对这些事物生成感受与热情。技巧可以靠着练习养成,也可以是不需要感情的;而感受则是完全无法量化的东西。喜欢画画的孩子,即使是随手涂鸦,也可以对自己的创作爱不释手,这是美育;两岁的孩子喜欢玩石头、排树叶,达到忘我的境界,这也是美育。
只要孩子能发自内心,对事物生成感受和感动,都是美育。儿子念小一的时候,会对着照片里朋友刚学步的孩子说:「娃娃好可爱哟!」这也是美育。父母帮孩子念故事书,就等于在为美育播种。孩子爱这个故事,就会在心里生成感受;孩子目不转睛地看着绘图,就是美的欣赏。孩子当然无法用言语告诉父母他感受到了什么、欣赏到了什么,但是那些深沉的美感教育,就会这样在一本一本的故事书中累积出来了。
虽然我不想陷父母于俗气的功利目标之中,但若真要从实际的状况来观察,当前各企业的求才趋势,对国外MBA的需求比例确实已大降,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却反而大增。某个暑假时,有机会带念小二的女儿和幼稚园大班的儿子去纽约访友,我很想趁机重游大都会博物馆,却又顾虑到这么小的孩子哪有耐心看艺术作品?没想到在我询问之下,他们竟毫无异议地说要跟我去。
当时博物馆正在举行美术大师马谛斯的特展〈其实我对艺术一窍不通,但欣赏应该不限于专业〉,入口大厅则有自动导览的耳机可以租借。许多展览作品前都有一个编号,只要对着耳机输入编号,它就会开始介绍这件作品的历史渊源、创作动机或是艺术家的生平事迹等,每则介绍的长度约是七、八分钟不等。而当孩子要求我租耳机给他们听时,我心里根本不相信他们听得下去。还好,我给了孩子机会。
从头到尾的一个半钟头里,他们俩完全不理会我,一选到自己喜欢的画,就径自输入编号听了起来,还不时和我分享他们听到的解说〈我并没有租借耳机,一来我不觉得自己有能力和耐心听这些东西;二来则是觉得待会儿就可以接收他们不想听的耳机了〉。其中有一幅名画四周挤满了人,只见两个个头很小的孩子,钻到最前面,似乎只有他们俩带着耳机,而且目不转睛地看着那幅画,表情专注而肃穆。
这一幕不仅震撼了我,连周围的大人们也觉得讶异,纷纷对他们投以感动的眼光。不要问我,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有这种欣赏的能力与耐力,很多事情可能只有老天爷才知道答案。我只知道,不要让孩子错过故事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