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顶级投资品的特征 投资的核心是比较
《投资研习录》,1981年,巴菲特讲到顶级投资对象的两种特征:可以持续内生性增长;要求企业具备外延并购增长的能力,对管理层的要求特别高。因此,买股票就是买好企业,这里的好企业不仅是有持续的增长能力,还要有优秀的管理团队。
1982年:股神预测屡被打脸 投资要寻求差异化
《投资研习录》,1982年,巴菲特在致股东信中讲到不要基于预测做投资。正如他当时认为美国股市已进入狂热的味道,没想到在接下来的7年(1983年—1989年)中,美国股市每年都是上涨,所以他的不基于预测投资再次佐证了“股神”的与众不同。
因此,记住“不要基于预测投资”也是巴菲特在投资生涯中得到的经验的总结,所以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就是买公司未来的现金流折现。在合理估值买入后,持有,在高估时卖出,保持清醒头脑,不要凭预测投资,这才是靠谱的投资行为。
1983年:喜诗糖果重要一课 笑看股价癫狂波动
《投资研习录》,1983年,巴菲特在这一年的致股东信中讲到“我们吃自己做的饭”,意思是伯克希尔的董事全部是伯克希尔的主要股东,其家族财产的50%以上是伯克希尔公司股票,所以他们是吃自己做的饭。
由此想到那些基金公司的目标是多收管理费,不断冲规模的基金,实际基金的管理层看重的是多收管理费,而不是增加基金的收益。反过来想,有的基金的管理人十多年如一日地没有更换过,并且管理人也重仓持有他自己所管理的基金,这些基金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更具有吸引力,比如富国天惠成长,相信长期买入且持有此基金的投资人一定会深以为然。
1984年:树立金钱平等理念 一美元原则看分红
《投资研习录》,1984年,巴菲特在致股东信中谈到是否应该分红这个问题。如果再投资的预期收益较高,就应该期望公司留存收益用于再投资。反之,如果再投资的预期收益率较低,就希望公司尽可能将利润分掉。
公司应不应该分红,核心应该取决于公司再投资的预期收益,是不是明显高于市场无风险收益率。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很容易理解腾讯和茅台在分红这个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也就明白在分析企业时,不能简单地将分红视为有回报,不分红视为没有回报了。
1985年:股市利润两大来源 报纸与纺织大不同
《投资研习录》,1985年,巴菲特在致股东信中讲到股市中两大利润的来源,主要内容是:一是公司经营获利,二是股价围绕内在价值的波动,会导致公司经营利润的资本化价值,在不同股东之间的不平均分配。
明白这个道理后,投资者在合适的时候买入股票,然后长期持有,等待股票的价格上涨,就是等到公司的利润的资本化,那样即享受到公司利润的增值,也可以等资本化过程中价值的变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