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汤勇著),发现是顾久老师作的序言《不忘教育“初心”》,莫名其妙多了亲切感。
顾久,贵州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贵州省文联主席,省文史馆馆长。
在苏州听过一次顾久老师的讲座,也是那次见过顾老师真人。极具亲和力的老人家,始终谦逊而温和地笑着,说话缓慢而练达。听顾老师讲文化,其言也真,其思也深,其学深厚,其人质朴,属于思想和为人都想去亲近的家长师长。
后来,听卫功立老师讲顾老师。顾老师的父亲是北大生物系毕业,顾老师的女儿在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任教。顾老师与老伴居住在家属区。单位让他换地方,他唯一的要求是“给我这一屋子的书找个地方就行”。顾老师的书有多少?恐怕数不清,也没人能数得清。他有三个藏书点:贵州师范大学的宿舍,省政府家属区的家里,文史馆原来的办公室里。他给自己的书斋起名为“书灾斋”,是因为“书多成灾”。爱书之人,节俭之人,看透了物质之空欲,而独享精神之丰盈,乃真人也。我们看一个人的人品,不是看他话说得多漂亮,而是看事情做得怎么样。此所谓人品。
今年疫情期间,听顾老师在世界读书日做报告,从《病毒星球》到天地万物一体到“知仁”。一个学贯古今之人,却张口谦词并屡次强调“非常忐忑,每次上课都担心耽误了大家宝贵的时光”“我也只是看了一点点书,不叫分享,不一定学得好,是汇报”。且不说他最新看过的书我没有听过书名,就是他一生所学,我们又能得其万分之一?
顾老师作序,也是在指导做人,他从自己对汤勇局长“观其貌、听其言、察其行、阅其书”获得的了解,将汤局做事、作文、做教育联系,得出“不忘初心”的结论、要求、标准。
顾老师从动物行为学的角度,解释了“初心”的最初发言,又从原初社会中部落中的原始教育尝试了“初心”的孕育,从学校的产生到教育“初心”的朦胧诞生。顾老师说,“西方有杜威,中国有陶行知,都曾大声疾呼,身体力行,想把教育引回初心,使之更有真爱,更有生活,更有创造,更有民主,从而更是希望……
顾老师指出,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转型,教育的精英化、书本化、强制化、工厂化、标准化,把教育完全与生活剥离,与亲情剥离,与言传身教剥离,让初心不再,初心远离。
确乎是。如今,敢于说真话、指出问题的人不多,敢于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能够提出解决问题之道的人也不多,我们的教育因教师准入制度而带来的人才培养弱化、因关注分数而产生的人格塑造贫弱、因育人方式而出现的高分低能香蕉人问题频现,而这些都需要勇气去改变,需要能力去实现。
为什么读书?顾老师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是动因,即内因,自身有需要;二是外因,社会上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就需要读书。比如,顾老师在研究“贵州人从哪里来”,就读了《人之由来》;研究人的生物学、动物学性,就读《神似祖先》……
看到网上说,顾老师研究“明代的贵州人身高平均有多少?活多少年,他们吃什么东西,那时候没有玉米高粱,土豆他们营养够不够蛋白质葡萄糖碳水化合物靠什么来补充”这些问题,在佩服一个人学问做得深的同时,也明白了学者为什么没有时间?为他们把时间用来关注新闻、阅读书籍、研究课题了。为什么我很浅薄?因为我总是满足于现在的自己,忘记了“越是学问深的人,越谦卑,越觉得自己无知,越要学习。”
顾老师引用汤局的话“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途遥远”,表达的是初心的坚守,我认同并忧思,遥远的路途,耽搁不起的是一代又一代孩子。其实,我们每个人不也是耽搁不起的吗?
人生匆匆,做人,做文,都需要勤勉笃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