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的启蒙就是背诗,先读得朗朗上口,再背诵得井井有条,对于它的意思,是上了学才懂得,而初中高中老师却主要讲解得是诗歌的背景故事,创作历史和作者的修辞手法,很少和我们说有关诗歌的传承,诗歌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怎样从古体诗走到近体诗,怎样从乐府诗到五言绝句、七言律诗。
关于文化的传承,好像是断裂的,我们从背诗开始,到懂得结束,这样也完成了教学的任务,我们学生也不需要去了解诗歌背后的延续,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
而我自己是一个挺固执,又挺执着的人,想要了解的,总会去翻书,去求教老师,当看到这本《张一南北大国文课 六朝文学篇》,可以说如获至宝,深入浅出得,有条不紊得,把诗歌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们看见诗歌瑰丽璀璨的时代。
让我们不仅了解了诗歌是如何发展延续,欣欣向荣的,也让我们看见为什么会这样发展,写诗歌的人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发展出一片更恢宏的世界,突然又让我感觉很惭愧,看过这么多诗歌的自己,却只能说出,我去,牛逼,居然可以有这样的……文字的匮乏和才情的丧失,让我这个现代人,身感自己还不如一个古人。
而不仅如此,书中关于各类诗人的背景介绍,他们在生活逆境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公,却能让伟大的人变得更伟大,创作出各种直抒胸臆的诗歌,然后流传千古,在几千年后穿透纸背,击中我们的心弦,之前肤浅的自己觉得学文学只有坏处,不如学理科,能把自己的所学用到工作生活中去,可后来觉得,这样的自己的可笑,文学的意义,在于表达自己,抒发情感,也能够用文字的力量,叫醒沉睡的人们,只是有的人能做到,有的人做不到罢了。
当然不止文字的力量,在本书中,张一南老师把建安诗人的四种倾向总结为一个二维坐标系,让我们能够更直观而系统得学习到六朝文学的精华和脉络。
而诗人的作品更像是基于自身的命运,基于时代的变迁,基于自己的品格而自然迸发的产物。
就像读曹植,你看见他的《洛神赋》,难道真得写得就是对洛水女神求而不得的不甘吗?他更多的是对哥哥曹丕的爱而生怨。
就像你读阮籍的诗歌,只看见满目萧条不如归去,却不懂他失去好友,在这世道上孤立无援和事与愿违。
所有的诗歌文字,源远流长,留下的的片羽吉光,我们能理解的,能看见的越来越少,幸而有张一南老师这么好的向导,带我们慢慢走向它来时的路,而我们作为继承者,如果能做到一点皮毛,都是人间幸事了。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