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有个同事,每次回家都要被父母问到对象有没有着落。年前公司聚会,她跟我说:“我今年过年不想回家了。”
她说,自己一回到家,就觉得像是被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
内有父母作为主力军,对她灌输不结婚的各种危害。
外头还要面对,来自七大姑八大姨的灵魂拷问。
本来好好的一个年假,硬是被各种相亲饭局堆满,弄得她身心疲惫。
催婚到了最后,就跟催命符一样。
有人说:“被催婚只是因为你过得不好”。
其实不然。
在催婚人眼中,只有适龄阶段完成婚姻大事,才算真正过得好。
就像前几天有一则新闻说:
“35岁的女博士,年前为了避免春节回家被催婚,曾向领导申请过年加班。”
你看,即便是高学历、高收入的人。
依然也要面对着高年龄,所牵引来的催婚大军。
被人催婚,有时候只是父母想要看到你结婚。
无关乎你的收入,你过得好不好。
甚至是,无关乎你接不接受。
面对这样的情况,
有些人,扛着长辈们的催婚压力匍匐前行;
有些人,扛不过长辈们的耳提面命选择就范;
然而还有些人,选择以极端的方式来告诉自己的父母:他不接受这样的人生安排。
去年,浙江便有一个小伙子。
因为受不了父母对他婚姻大事的干预,一时想不开,选择烧炭自杀。
有人说他极端,的确。
但从另个角度来说,他的极端,却是父母用另一种极端,将他逼入到绝境。
纪伯伦在《先知》里曾提过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他说:
“你的儿女,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然而这些,催婚大军却并不知道,也并不认可。
因为,儿女的亲事,便是他们的人生大事
“我熬过了被催婚,被催孕,却没熬过被催二胎。”
这是我最近从朋友李先生那听到的一句话。
刚开放二胎政策时,李先生便被家里人旁敲侧击着生二胎。
原因也很合情合理:独生子女太孤单了、家里多个人多份热闹。
可李先生却并不想生二胎,他觉得自己好不容易熬到孩子上学,可以与妻子享受婚姻生活,不想再挖一个坑跳进去。
但是这些,李先生的父母并不理解。
在父母的再三催促之下,李先生还是认命生下了第二个孩子。
生完二胎后,父母总算高兴了,然而李先生却笑不出来。
他说:“现在带孩子累,养孩子更累。”
面对着上有四老下有二小的处境,李先生现在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着日子要怎么过下去。
到处都是要用钱的地方,可赚的往往不如花的多。
“熬不下去”,成了包括李先生在内的很多二胎家庭的真实写照。
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不愿意生,而是真的不敢生。
生养一个孩子的成本,那个金额数字有时候大到难以想象。
之前有媒体统计了各个城市,养育一个孩子所需要的费用,其中:
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培养一个孩子的费用是两百万起步,而其他城市的起步费用也要一百万开头。
被催的人生培育一个孩子,尚且需要普通白领阶层为之拼荆斩棘。
而生二胎,就意味着这些庞大的数字将为之翻倍。
想想,便让人胆寒。
但是生活,有时候不得不面对如此赤裸的现实。
甚至,有些家庭还要为了房子而忙碌奔波。
“为了还房贷,3年没吃肉”的事情,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现实。
英国有经济学家研究发现:
“在房价高涨的背景下,有房和没房,成为了夫妻要不要孩子的一道分水岭。”
房子、养育成本,这些东西足以压垮一个年轻的家庭。
多生一个,便代表着脊梁上的重担又多一份。
我们年少时,都听过、看过不少“强扭的瓜不甜”的悲剧。
可后来一个接一个,变成了强扭的瓜,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
被催婚如是,被催二胎亦如是。
“被催”,似乎成为了我们的人生里,逃不开的宿命。
可宿命,若不是用来打破与挑战,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95后的漫画家周杰赢,父亲对她的期望是回家与他一起做生意,后来她用了一年时间,向父亲证明了她画漫画,依然能够画出出路;
28岁的陈翰宾,卖掉过去在北京打拼积攒好的房子、车子和公司,历时四年走遍了全球一百多个国家;
22岁的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辍学后,攻占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领域,最终创立了微软公司成为全球首富。
......
这些鲜活的例子,都在向我们昭示着:不被受限的人生,可以有多精彩。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那些催我们的人限制了脚步,而是被自己限制了前进的步伐。
就像马云说的那样:
“最大的失败是放弃,而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活出自己的精彩,其实一点都不难。
因为,时间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人生,也是我们自己的。
怎么安排,都取决于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