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要吃雪糕?”早上在学习的时候接开始到女儿的电话。
明面上十来征求我的意见,因为奶奶不让她吃。奶奶说她做不了主,让孩子询问我的意见。
接到电话,我的回答是不行。(没有认可孩子的感受。)
说完我意识到自己的回答不利于沟通。(情绪感知后知后觉)
开始扭转局面,孩子当然还是在征求我的意见。我就顺势,可以吃雪糕,但不是现在。太阳出来,妈妈下班回来,就可以。(让孩子看到希望有所期待。)
孩子还在自己的思想里沉迷,“妈妈,我可以吃雪糕吗?小小的一个。她还在重复,但是需求已经变换了。
“可以吃雪糕。”我很肯定的回答她的问题。“妈妈现在要讲课了,不能再跟你说。你可以吃完饭玩一下拼图,时间就到了。”(结束谈话,并告知如何得到雪糕。)
这样是为了,帮孩子走出情绪怪圈。对于3岁半的孩子,自己的辨别能力还是不断健全完善中。父母在有些时候需要帮孩子一把。
虽然在复盘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回答和处理这个问题做的不好。但是自己又有觉察,不断调整也是一种进步,值得鼓励。毕竟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