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的成都之行让我这个第一次出远门外出学习的人收获颇多,参观了这么多的学校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蕴含着“真尊重”的文化底蕴和课程设计。
惠特曼的一句话:“对人不尊重,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尊重,有人会认为“尊重”这个词语跟自己没关系,其实,就连一个贫穷的乞丐也能“尊重”他人。我给大家来讲个故事:一天傍晚,德兰修女独自走在印度加尔各答贫民区的街道上,一个瘦骨嶙峋的乞丐不好意思地拦住了修女,希望把一天只讨到的29分钱全数奉献出来,德兰修女恭恭敬敬地收下了那29分钱,拘谨的乞丐竟然笑了,而且笑得那么开心,那么满足,那么灿烂。我想,这很好地诠释了“尊重”,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愿意,即使是一个卑微的乞丐,也可以对他人献出爱心,对他人有所帮助。连乞丐都懂得的道理,作为教育人的我们对教育的诠释就会更胜一筹,在这几天的参观中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各项设计处处彰显出尊重之花。
“72行”生活实践课程的巨幅烙铁画生动逼真地展现儿童对生活的尊重,孩子们尊重了生活就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生活。
操场上保留的一棵香樟树充分展现出教师对儿童活泼好动天性的尊重,孩子的天性教师不能抹杀,只有顺着藤根慢慢理顺,让他们越走越远。
图书馆的独特设计体验了教师对学生读书兴趣培养的尊重,孩子们每天畅游在这样的图书馆收获的是充实和喜悦。
与众不同的支部活动室“从善厅”的设计处处体现出了教师对学生关心天下事的尊重,教师们用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宣传主题墙让学生认识天下事,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爱国热情。
古朴的休息亭阁设计体验出了教师对学生美好生活向往的尊重。一天的紧张学习,压抑了孩子们的心情,课间十分钟他们可以到亭阁小憩,偶尔翘起二郎腿放松放松、偶尔睡在板凳上眯起眼睛想象美好,这景、这人真是一个世外桃源。
尊重,一个多么具有神奇魅力的词呀,它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敌意,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尊重是相互的,只有彼此发自内心地尊重对方,“尊重”才会发挥它强大的作用。川大附小的领导、老师们在打造学校文化中真正把孩子放在了第一位,处处体验了对孩子的尊重,人们常说:“人小鬼大”,孩子的世界是积极向上的,是美好的,愿所有教育工作者让尊重之花常开不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