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远征作战带来的这个弊端,高明的将帅会这样解决
无论是近代还是古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战事中,少不了出兵远征作战。然而军队远征作战带来的弊端往往会导致一场战斗的失利。
长征远战少不了武器物资匮乏、军队补给等各方面问题的出现。而这些因素足以影响一个战事的成败。与近战相比,远征一个士兵及兵器的补给相当于国内十个乃至数十个士兵的资源。这对于国家乃至于百姓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因此,这不仅对于军队作战而言,是一个弊端,对国家更是如此。
面对这个问题时,高明的将领均是采用《孙子兵法》中“取用于国,因粮于敌”这一军事战略来解决。孙武在兵法中也说过“智将务食于敌。”
故兵法有云: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高明的将领总是设法在敌国获取粮草,获取敌国一钟粮食,相当于从国内运送二十钟。耗费敌国的一石草料,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草料。
如此一来,比起花数十倍的成本从国内运送物资到远征军队的策略,消耗敌方物资而补给自身的谋略更胜一筹。
而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就曾用过此计,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次北伐之战,与当时魏国的司马懿对峙,当诸葛亮兵发祁山时,因军中缺粮,便欲收割陇西小麦,但司马懿早有防备,诸葛亮令姜维、关兴、魏延等装扮鬼神迷惑魏军。而后诸葛亮率三万精兵乘机收割陇上小麦。
此一战便是“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经典战例,不仅解决了长征远战的后顾之忧,减轻国家和百姓的负担,更是重创了一次敌军。远远高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谋略。是一次具有重大兵法意义的战事和战略。
《孙子兵法》中这种兵法战略曾经在政治上也有重大表现和意义,在魏源著作的《海国图志》中提出过一个著名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在后来的洋务运动以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中占重要思想地位。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先进军事技术来御敌强国。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这一理念无疑与《孙子兵法》“务食于敌”等不谋而合。
可见,《孙子兵法》中的一些战略理念不仅在军事作战上有重大作用,在与一些相关的政治思想也有重大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