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司(后)母戊大方鼎
商后期 1939年河南安阳市侯家庄武官村出土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如果说中国青铜时代只选一件器物作为代表,司(后)母戊大方鼎是不二的选择,这是世界上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青铜器,高133厘米,重832.84公斤,其形体之巨大,气势之浑雄,夺人心魄。
司(后)母戊大方鼎这样巨大的青铜器能铸成,与政治环境有关。河南安阳殷墟是商晚期的都城,“盘庚迁殷”之后,商王朝最强盛的时期就是商王武丁在位时,史称“武丁中兴”。大鼎是最重要的礼器,所需人力、物力极巨,是当时技术的最高典范。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是一大课题,因过于专业艰深,所以不想深究,只做一些泛泛的了解。
中国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是复合泥范法,依成形方式又分为“浑铸法”和“分铸法”。所谓“浑铸法”是指一次浇铸就完成器物的方法,适用于简单的器型,从夏代到西周中期是主要成形方式。“分铸法”指附件、装饰部分,如耳、足等是分开铸造的,最后再合铸成完整的器物,适用于复杂的器型,商晚期已出现,到春秋中期之后,为了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的需求,“分铸法”成为主要的铸造方式。
司(后)母戊大方鼎的鼎身和足部是一次铸成的,鼎耳则一般认为是分铸的,在鼎身铸成后再装范浇铸而成。总计用范数量不少于52块。
大方鼎的金属含量为铜84.77%,锡11.64%,铅2.79%。
以其重量,所需金属料要1000公斤以上,用大口尊坩埚也要40个同时熔炼铜液,每个坩埚3-4人,就要150人,(安阳后来发现商晚期有可熔铜200公斤的大型坩埚)加上制范、搬运、管理,人员要200-300人,这样的劳动量和分工组织,体现了商晚期强大的生产力。
鼎壁内侧有铭文“司母戊”,2011年国博重新释读铭文,改“司”为“后”,存在较大争议。
铭文“后母戊”是器主的名字,她是商王武丁的一位王后。唐兰先生认为:“后母戊”就是殷墟卜辞中提到的“妇妌[jìng]”,后来在殷墟小屯出土的甲骨卜辞上有“妣戊妌” [bǐwù jìng]的称号,证实了唐兰先生的观点。
妇妌[jìng]名妌,(《说文解字》中讲“妌,静也”),死后的日名为“戊”。(所谓“日名”是商王室一种名号制度,以十个天干为名号,至于是依据什么起的日名,学者意见不一。)“妇妌[jìng]”在商王武丁的众多妻子中,地位是仅次于妇好的,她文武兼备,主管农业事务。
大鼎的铸造者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祖庚,他为了祭祀其母——商王武丁的妻子“戊”而作器,鼎出土于殷墟260号墓,可惜此墓被盗一空。
大鼎的经历也堪称传奇,1939年河南安阳武官村的村民掘获大鼎,为躲避日伪的搜寻,又埋入地下,到1946年再度掘出,此时两耳均脱落且遗失一耳,作为蒋介石60岁寿礼被送到南京,国共鼎革之际,大鼎因太重没来得及运往台湾,就留在了南京。
1955年,南京博物院仿铸缺失的一耳,装配双耳。1959年调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博的前身),成为国博最重量级的展品。
网友评论